为什么呢?李幼滋在上奏中说明了原因:“廷推乃祖宗成例,贤士众望所归。今皇上无视众议,以中旨指定微臣,实乃与众臣怄气,非圣君所为。”在这里,李幼滋直言不讳地批评万历皇帝发布“中旨”,是在与大臣们“怄气”。
万历皇帝很生气,把李幼滋的上奏留中不发。李幼滋也犯了倔脾气,每天一封辞职信写给万历皇帝。到最后,索性连官都不做了,挂冠而去,只留下一堆辞职信。
李幼滋之所以拒绝万历皇帝的“中旨”,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操守,不愿意走皇帝亲自任命这条终南捷径。更大的原因则是,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一种“潜规则”:大臣升官只能靠同僚的拥护、自身能力和声望;如果靠“中旨”上位,必然遭到同僚的唾弃,在朝廷里面处处遭到排挤,那日子也是很难过的。
另一方面,如果皇帝用“中旨”来选拔任命高级干部,或者处理其他事宜,万一被有关职能部门封还,甚至不闻不顾,那可就是“啪啪啪”打脸,对于皇帝的威望绝对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正德时期,大臣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后,就多次封还明武宗朱厚照的“中旨”,搞得朱厚照一点面子都没有。
万历时期的山西道监察御史袁可立更牛气。他在奉命巡视京都西城,将皇帝宠幸的弄臣绳之以法。有人持重金来向他行贿,企图保得一命,袁可立大怒,说:“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
没过多久,万历皇帝绕过内阁直接给袁可立下了一道“中旨”,赦免弄臣的罪行,“可立不为动”,依法将作奸犯科的弄臣进行了惩处。
一句话,就算刘备成功了,也不可能把权力还给汉献帝。首先,我们来看刘备的这个皇叔身份。有相关专家考证过,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多个儿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及至1644年,由于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正式覆灭。明朝享国276年,共有16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