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甲午海战清军用沙子炮弹并非腐败 是不得以为之(3)

《甲午风云》剧照

《甲午风云》剧照

欧洲国家早已发现了黑火药的弊端,一直在苦苦寻找可以取而代之的一种“猛炸药”。终于,欧洲人找到了苦味酸,这本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俗称“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强于TNT炸药。1885年,法国正式将苦味酸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就在清廷陶醉于“亚洲第一”的时候,日本却在与法国谈判,希望大量购入这种炸药,最终因为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但这难不倒大和民族。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师下濑雅允着手研究苦味酸,经过不懈努力,至1891年终于成功配制出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定名“下濑火药”。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始换装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此举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勇于超越的精神。由于苦味酸炸药爆性不稳定,即便当时的欧洲列强,也未在海军中采用这种烈性炸药。日本人青出于蓝,他们在炮弹内壁刷上漆,还在苦味酸和炮弹内壁中间灌上一层蜡,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极易与金属反应的不稳定特性。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钢铁点燃;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1894年9月17日午后,满载新式炮弹的12艘日舰与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经过5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而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虽也不低,但却无法直接对日舰造成大的损坏,唯一明显的战果是镇远发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舰的弹药房,引起连环爆炸,形成大火,导致军舰重创。

应该说,双方战绩的不同,与炮弹的这种划时代差距不无关联。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甲午海战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