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正文

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 被一碗红烧肉改变命运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仪式上,已91岁高龄、曾担任“北斗导航实验卫星”工程和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坐着轮椅来到了仪式现场。

去年,孙家栋院士曾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并欣然题词。让我们通过这篇近距离报道再回忆一下孙家栋和航天之间的精彩故事。

500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23位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这年7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

2009年,他80岁生日时,收到98岁的钱学森贺信。信中说:“你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你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你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2016年,他完成收山之作“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6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由他负责主体设计的卫星多达45颗,一度同时负责3个型号卫星的总体设计,被称为“总总师”。

卫星总体设计充满挑战与压力。设计时的难题、发射前的焦虑、升空后的担忧,时刻伴随着航天人。但与航天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的孙家栋却说:“航天已经成了我的爱好。”

孙家栋说:“我这一生换过几次专业,土木工程、飞机设计、导弹研制,曾经还想学汽车制造,最后做了几十年航天工程。是机遇把我引到时代高新技术的前沿。”“国家给予我这样的重任,受到国家这样的信任,我确实感到非常荣幸。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500

数易专业,终生结缘卫星

孙家栋祖上由山东牟平闯关东,几经周折,在辽宁盖县定居下来。他父亲是老孙家数辈子来第一个读书人,毕业于张学良创办的沈阳师范学校。1929年孙家栋出生时,父亲已是盖平师范学校校长。

1942年,高小毕业的孙家栋迎来人生第一次专业选择,考上了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在那时的东北,建高楼、筑水坝、造大桥就是相当先进的技术了。”但没等毕业,学校因战乱停课,他不得已辍学了几年。1948年年底,东北全面解放。由苏联人管理、用俄语授课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孙家栋考入学校预科学习俄语,希望今后能学习汽车制造。

1950年元宵节,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天,孙家栋计划去姐姐家过节,但听说晚上学校食堂有红烧肉,“那时候条件比较差,红烧肉很难得,我就留在学校没走。晚饭时,学校来人宣布,空军在我们这批学生中招人,有意者马上可以报名。”孙家栋当晚报名即获批准,并登上了前往沈阳空军第四航校的火车。

在航校,孙家栋的工作是俄语翻译。1951年7月,中国空军选派30名年轻人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经过多轮考核、层层选拔,孙家栋成为其中之一,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和管理。

1958年,孙家栋等23名学员学成归国。在苏联近7年的留学生涯,他各科全优,毕业时获得了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斯大林金质奖章。当年,苏联红军全军只有13人获得这一荣誉。

这时,由钱学森任院长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不到两年,急需人才。这23位留学生回国前夕,聂荣臻元帅看中了他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聂帅要人,我不敢不给。给你三分之二,我留8个。”这批留学生中,除了孙家栋,还有孙敬良、李伯勇、于龙淮、刘从军等,都成为日后中国航天领域的知名专家。孙家栋转换专业方向,开始了9年的导弹研制生涯,由总体设计员、总体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直到担任总体部副主任,参与了我国这一时期所有型号导弹研制、开发。

1967年7月29日,孙家栋仍然清楚记得52年前这个日子。北京盛夏,“文化大革命”也日渐火热,由于行政领导干部“靠边站”,国防科委的一位参谋直接到他家里,传达一份命令:“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指示,上级决定调你去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他终生结缘卫星。

500

两度直言,“东方红”唱响太空

关键词:孙家栋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