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相向而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3)

“蛮夷贾船”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

世纪之初,罗马帝国对远东地方物产,充满想象,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地区和岛屿,皆被称之为“金岛”、“银岛”、“丝国”之类,地图表现上也多绘为五彩宝岛。

此时主导“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是活跃在南洋或印度洋的“蛮夷贾船”,其中和中国交往最紧的主要是“昆仑船”,即南洋诸商船。这些商船熟悉南洋、中南半岛和印度洋海域情况,他们为古代中国人向西梯航,起到了架“梯”的作用。同时,他们或也帮助了“西边”来的印度洋商人,进入中国,或在中南半岛和马来诸岛就地进行转口贸易。

据《南州异物志》载“外域人名船曰舶,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这些近千吨的大海船“有卢头木,叶如牖,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这些远洋大船已无需像汉代那样沿海岸线航行,完全选择快捷的航线离岸航行,也胜任跨洋航行。

据吴国康泰撰《吴时外国传》云:“乘大舡,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今地中海东岸)”这里作者没指出“大舡”之归属。若从航程考证其起点,可能在印度西海岸。这一利用季风横渡阿拉伯海的航线,在西汉中期即由埃及的希腊人开辟。中国商人和中南半岛的商人,都可能在此搭外国船继续西航。

南洋最重要的风帆大船考古实证,在印尼爪哇岛婆罗浮屠佛教遗址(大约完成于公元800年)中,可以找到。这里有千余幅浮雕画,其中有一幅帆船浮雕,留下了7世纪的活跃在南洋的商船形象,这艘婆罗浮屠帆船,是一艘三舰大帆船,船上有许多水手在操帆,看上去不像是中国商船,或是印度洋商船。它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海上商贸景象。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