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老照片 >

这张老照片,见证了解放前的上海“贫民窟”(2)

解放日报和澎湃新闻都曾挖掘过蕃瓜弄的前世今生。综合他们的报道,蕃瓜弄位于在上海火车站东侧,这一带原来是19世纪末形成的自然村落——姚家宅。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闸北最早的市政机构——闸北工巡总局在姚家宅这里建立。

1902年,浙江海宁旅沪商人在这里建“海昌公所”及墓地。1907年,沪宁铁路上海至无锡段通车,在姚家宅设火车站,初称“东站”,后来长期沿用其名,原址就是现在的上海火车站。这一带一度发展成为苏州河北岸较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境内有石库门楼房组成的十七条旧式里弄,还有海昌公所、通河布厂以及十多家商业店铺。

这张老照片,见证了解放前的上海“贫民窟”

1918年地图姚家宅是这个片区的地名,蓝色框内为今蕃瓜弄大致位置,红框内为当年海昌公所

可1937年“八·一三”抗战期间,在日本侵略者炮火的狂轰滥炸下,该地区建筑全部毁掉,留下一片焦土和一个个深深的弹坑,时间一久,废墟上长满了没膝的野草,成为一片无人居住的荒野。

后来,有大量苏北难民来到上海,无力租赁“上只角”的现成住房,只能“随遇而安”在这里搭建棚户,往往用一条芦席卷个半圆型,固定在两边支起的竹竿上,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栖身之所。这种窝棚不到一人高,钻进钻出需低头哈腰,天气不好更是难遮风雨,居民有“蕃瓜弄似阴沟洞,走路三步一鞠躬”的说法。

但由于搭建这样的窝棚花费不多,也很方便,后起的窝棚也便渐渐地蔓延开来。到解放前夕,这种简易窝棚竟达到了3000多间,居住着上万人口,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也是最著名的贫民窟之一。

由于这些窝棚随地而建,相连成片,远看像一条条卧在地上的“长虫”,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滚地龙”。也有叫“滚地窿”的,那是因芦席卷绑在低矮的竹竿上,中间隆起而得的名。

这张老照片,见证了解放前的上海“贫民窟”

当年蕃瓜弄里“滚地龙”遗迹(正面)

这张老照片,见证了解放前的上海“贫民窟”

当年蕃瓜弄里“滚地龙”遗迹(背面)

关键词:上海,贫民窟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