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学术界,对宋以后冷兵器研究上,往往会忽略管形火器及对外交流对冷兵器的影响,部分学者简单地用:明承宋制,清代沿袭这几个字代表冷兵器发展大趋势。趋势是没错的,但情况绝非这么简单。以时间为经线外,冷兵器的发展还有两条明显变化的纬线,一条是因为火器改变了战争形态导致的冷兵器发展变化,另一条是因为跨域文明交流带来的冷兵器发展变化。关于火器的传播带来变化的纬线,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了,但是他们一边在清晰地了解这一点的同时,一边又忽视了火器给其他攻防性冷兵器带来的改变。
火器给其他攻防类冷兵器带来的改变,可以简单总结为:先进的管形火器弱化了单兵防御型兵器的重要性,使甲胄、盾牌等防御型单兵武器减轻变薄,进而使得军事使用进攻性冷兵器也向着变轻变薄的方向发展。先看看火器给冷兵器演变带来的影响吧。如杨泓在《中国古代兵器通论》里说:“但(宋)手刀已不是窄体直身,而是宽体,厚脊薄刃,刃口弧曲,刀头较宽,坚重有力,更适合于劈砍格斗。以后明清的腰刀,都沿袭这样的形制。……以掩月刀最典型,类似的有凤嘴刀、屈刀、笔刀等,明清时的关王刀就遵循着这种形制。”云云。这种简单化的看法并非是研究人员水平的不足,个见是他们这部分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从宋《武经总要》到明《武备志》,脱离实物、实践本身造成的缺陷。在没接触到武备文物之前,笔者认为学习自宋以降的古代冷兵器知识,大致只能通过这两本书中的原始资料。
后段关刀的论述笔者已经在文章《冷艳锯谈“冷艳锯”:被神话的青龙偃月刀,真有人扛着一百多斤的它上战场?》中说过,前半段话请见下图吧。一图胜千言,从这张图上明显看到宋刀比清刀要厚,也就意味着它们对应的甲胄,宋甲要比清甲要厚实。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清代中期以后军队的火器装备普及率远高于宋代,装备厚重的甲胄已经不能带来太多安全感了,而普及的轻甲也用不上太厚重的刀去破甲。▼清中期佩刀(上)与南宋手刀(下)厚度对比图:
文|郭晔旻 周朝统治者对武庚与其统辖下的殷遗民不可能完全放心。因此才出现了“三监”。其实,先秦的传世文献中并没有出现关于“三监”的明确记载。所谓“三监”是汉代之后才有的称谓
一个沿海城市是否发达,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城市在沿海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德国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但德国北方沿海地区却逐渐衰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就从文章中来探秘一下
文/韩洪泉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军事家”这一称号,对他而言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邓小平晚年曾多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专业是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