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历史性大佬在同一张棋盘中相爱相杀。此役过后,三分天下格局基本奠定。
赤壁之战进军路线图
回顾历史,在赤壁之战中,谁才是“最佳导演”?谁才是“关键先生”?
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大部分人将鲜花与掌声,给予此次战役的总指挥周瑜。但赤壁之战的战略方针和思想先驱,无疑应当归属于鲁肃。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中,在以诸葛亮为主角的光环下,鲁肃被刻画成一个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和事佬”。但事实恰恰相反,鲁肃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则是一个威武不屈、雄才大略的战略家,他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被严重低估。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肃,绝对没有这传颂千年的赤壁大战。
富二代的逆袭人生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家里有良田千顷,妥妥的大富豪。虽然早年丧父,但是母亲家族也是巨贾,长年霸占江东富豪榜前十。与《三国演义》中“低三下四”的描绘不同,鲁肃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尤其喜欢骑射,并不是一副老好人书生模样。青年鲁肃心胸豁达,广交好友,有一次周瑜慕名前来借粮,鲁肃二话不说,慷慨解囊,两人随之成为莫逆之交。
在袁术称帝垮台的风云际会之时,江东之地也陷入了剧烈地震荡洗牌之中。
周瑜适时地将鲁肃引荐给孙权,但是对于彼时求才若渴的孙权来说,相比鲁肃的才华,他身后的巨额家产,也许更令他馋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