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继位后,仿效祖父康熙皇帝的做法,先后进行了6次南巡。
6次南巡的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与电视剧里“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轻车简行不同,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浩浩荡荡,前呼后拥。
为了迎接乾隆皇帝,让乾隆皇帝吃好喝好,南巡沿途的地方官员绞尽脑汁,搞出了不少新鲜玩意儿。其中一个叫章攀桂的地方官员值得拿出来单独说一说。
章攀桂,字淮树,安徽桐城人,清朝乾隆中期的官员,历任渭源知县、武威知县、镇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苏松督粮道、松太兵备道、淮扬道等职。《清史稿》记载章攀桂“有吏才,多术艺,尤精形家言”。这是说章攀桂当官有两把刷子,还精通风水之术。
如果官员的才华用对了路子,未尝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乾隆皇帝南巡,经常乘船从镇江前往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这一带江水湍急,给行船带来很大的风险。有人提出,重新开凿位于句容茅山以北孙权派人修建的破冈渎运河,作为乾隆皇帝南巡的航道。章攀桂实地勘查后,认为茅山石头巨大、山势很高,就算勉强开凿出一条航道,也需要设闸储水,耗费大量物力。他出了更加省工省时的开凿刀枪河故道的方案,并监督实施,取得了成功。
刀枪河故道开凿后成为一条新河,为附近老百姓的出行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由此,章攀桂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优擢。
但是,如果官员的才华用错了路子,结果就会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