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哪一幅最有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就是《清明上河图》!
日前,湖南衡阳退休老人冯树元历时12年雕出樟木立体镂空《清明上河图》。事实上,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各种再创作几乎每天每时都在发生。而作为创作源头的真迹《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数不清的《清明上河图》
你知道吗?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幅《清明上河图》,仅仅是全球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称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
在由北京故宫研究人员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中,列出了这样的清单:中国大陆有十件、中国台湾有十件、日本有十一件、美国有六件、欧洲有六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五件。
而这些都是有名有号的文化珍品,实际上,历朝历代中,以《清明上河图》为名的画作,更不知有多少幅!
热爱《清明上河图》研究的日本作家野岛刚说:“画卷的形式,以东西向的河流作为主体,描绘两岸繁华的街景。比较夸张地说,只要是符合这样的条件,什么样的画都可能冠上《清明上河图》的名衔。换言之,与其说《清明上河图》是单一绘画的名称,不如把它想成这是一种绘画的类别,更容易理解。”
《清明上河图》是描绘一条河两岸的情景。其实,《清明上河图》画作本身也是一条河,历朝历代中,无数同名的作品形成了一条河流,它事实上成了古老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那么,这样一条河的源头在哪里?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最早的画作在哪里?它的作者是谁?它还在不在世间?如果在世间,它又经过了怎样的传承经历?
2.“没有错,就是它!”
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不甚了了。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个源头早已失传,它已不在世间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写出了人们在清明时节的心情。清明期间,工作再忙,人们都要返回家乡,祭奠先祖和先烈。在某种程度上说,清明节是生者和逝者感情距离最近的日子。
1948年清明。杨淑慧带着儿子周幼海等亲属和几名周佛海过去的贴身副官,将周佛海的棺木运到南京汤山永安公墓,在半山腰的一块空地方,找到了一个穴位,将周佛海草草地埋葬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