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十分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疏忽懈怠。
他把全连百十来号人分为两拨,自己亲自带一部分跟在毛泽东身边;另一部分则安排在驻地附近活动,随时注意四周的动向。
毛泽东尽管心情不大好,但对粟裕这位“卫士长”开始有所了解,也很欣赏他的细心周到,觉得安全有了保障后(蒋介石的陈维远部就在附近),便放心地埋头写自己的东西。
粟裕是老实人,除了每天例行的探望、问候之外,再没有过多的“亲近”之举,也就未能更多地引起毛泽东的好感。
识人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人于落难之时。
毛泽东是一个很讲感情的人,对患难时支持自己的人,是十分感念的。这是后来毛泽东信任粟裕,将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交给他负责,并屡屡交代“不必请示”,不断委以重任的基础。
1930年年底,粟裕走进了高级指挥员行列,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这个师虽然装备简陋,却与红军主力林彪的红四军一样,直属红一方面军总部指挥,归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直接指挥。
粟裕与毛泽东的接触因此多了起来,开始正儿八经“学打仗”。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粟裕还给毛泽东献计,从而大获全胜,活捉了时任国民党第九路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围剿红军的前线总指挥张辉瓒。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时,粟裕带红六十四师与黄公略的红三军一起,在板坑打败了蒋介石的公秉藩部。
战后,他与政委高自立将战况及下一步如何行动的请示写成短信,派通信员送交毛泽东、朱德。
这封简短的信函,见证了一场枪林弹雨的厮杀,是至今发现的粟裕与毛泽东直接对话的最早文电。
如果再这样对话一两年,粟裕的军事才干被毛泽东多注意几回,他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军级或军团级主官,彻底摆脱后来“资历”束缚的阴影,应当是极有可能的。
毛泽东、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1955年9月23日,刘少奇委员长主持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建议
1944年,在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整风运动已进入尾声。在延安的中央党校的学员经常组织集中学习和讨论,同时还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有意见也可以在会上公开提出来。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讲,元帅中只有彭德怀和林彪敢坚持意见,顶撞毛泽东。毛泽东睡觉困难,一旦睡下,没有谁敢惊扰,鸟都不敢从屋顶飞过,远远就被卫士们用竹竿绑了红布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