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闲话历史 > 正文

范仲淹搞了个最牛公益组织 从宋朝一直沿续到民国

范仲淹搞了个最牛公益组织 从宋朝一直沿续到民国
2019-06-26 11:22:24 中华文史

宋朝的时候,南京应天府书院里有一个叫朱说的穷书生,穷到连顿稀粥都吃不起。在书院里,他每天煮一碗粟米粥,冷掉凝固后,就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然后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搞点盐,就这么当菜了。这个“断齑画粥”的故事,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范。

这位书生读书确实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继日,五年里不曾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一觉,读书读得发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在他27岁的时候,终于考上了进士。

这个叫朱说的书生其实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失去了生活来源的母亲为了养活他,不得不改嫁给一个姓朱的人,于是,范仲淹也就跟着姓朱,取名朱说了。等到范仲淹长大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愿再寄人篱下,于是就哭着告别母亲,去外面求学了。等到他中了进士,当了官,这才将母亲接回来赡养。在与母亲商议后,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复姓改名的请求,经皇帝批准,进士朱说正式更名为范仲淹。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很快在朝野上下不胫而走,范仲淹的关注度立马飙升,成为那一届最受瞩目的一名进士,人们对他的兴趣度甚至超过了新科状元。

带着这样的明星光环,范仲淹踌躇满志地走上了仕途。但遗憾的是,他那位艰辛抚育儿子的母亲却没能看到儿子的多少风光,很快就撒手人寰了。根据古代的礼制,范仲淹也不得不中断他的仕途,回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古人之所以把“丁忧”的时间设为三年,据说是孔夫子规定的,人生下来至少有三年时间是要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所以,替父母守孝三年其实也不为多。但问题是,在官场中隔绝三年,谁知道三年后的政治环境又是怎样?这也是后世的张居正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愿回家“丁忧”守制的原因。但范仲淹不一样,他一直是有很强烈的道德感的,弃官守制对他来说是不用考虑的问题。道德形象也是一个官员必备的形象,范仲淹从一开始就勉力在树立这样的形象。

范仲淹

范仲淹

恰巧在这个时候,也正好有个机会找上门来:南京的知府晏殊要为应天府书院找一位新校长,考虑到范仲淹原本就是应天府书院毕业的,再加上进士及第,道德学问也有目共睹,所以就把聘书送上门来。范仲淹就这样出任了母校的“山长”(校长)。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进士的“录取率”一直高居前列,朝廷中的很多官员都出自这个书院,这无形中给范仲淹构建了一张很好的人脉关系网,为他今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而学院的生活也更加坚定了范仲淹振兴儒家理想的信念,完善了他作为一个“神一样存在”的正人君子形象,使得他的人品行止犹如一块丰碑,耸立在历史的长廊中。

我们今天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感佩于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正是他推行“庆历新政”失败、遭遇人生低谷的阶段,而且,许多学者查阅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谱》等有关史籍,发现范仲淹其实一生从未到过洞庭湖,更未登过岳阳楼,他只是根据滕子京派人送给他的一幅画卷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场景、岳阳楼的万千气象。但不管怎样,范仲淹却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思想,鼓励了后世诸多的仁人志士。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是宋朝文人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并不是范仲淹个人的精神无端地感觉到此,这其实已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早已隐藏在同时代人的心中,而为范仲淹正式呼唤出来。范仲淹的伟大之处在于喊出了时代口号,扛起了儒学复兴的一面旗帜。

说到范仲淹,我们今天不说他的历史成就,只说说跟家庭有关的那点事,以及与此相关的那种时代精神。

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也就是说一个人先要搞好自身修养,然后要把家庭搞好,接下来,才可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范仲淹因为有这么一个贫苦的出身,所以非常注重个人和家庭的伦理,也很关注民生疾苦。在处理政务时,往往从个人、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为本”。

有一次,江淮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范仲淹上疏请求朝廷安抚救济,仁宗皇帝没有及时批复,他就很不客气地批评道:“如果宫中有半天揭不开锅吃不了东西会怎么样?”皇帝也被他打动了,立即派他前去救济。他呢,一刻不敢耽误,当天就出发,所到之处,开仓放粮,免除一切苛捐杂税,努力帮助灾区百姓度过难关。在回朝复命的时候,他还特地带回几捆灾民所吃的一种叫“乌味草”的野菜,请朝廷传示给六宫贵戚,让大家也尝一尝,希望朝中权贵知道民间疾苦。

还有一次,一位官员去世后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子,生活困苦,连回老家都回不了。范仲淹知道后就发起了爱心捐款,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慷慨解囊,把一百贯俸禄全部捐赠给了孤儿寡母。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孤儿寡母拉着一船财物回老家,万一半路上遇到拦路抢劫的怎么办?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范仲淹特地写了一首诗贴在船上,最后一句特别强调“此是孤儿寡母船”,当然,落款也很重要,范仲淹的大名题在上面,沿途的强盗劫匪看了都受感动,没有人去动这艘船。《青琐诗话》记载了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范仲淹既保护了孤儿寡母,同时也为自己倡导的精神作了宣传。

范仲淹以廉洁为民自律,也最恼怒那些当官不为民作主的腐朽官员,他当了宰相后,对这样的官员往往在官名册上一笔勾销。他的改革盟友、国防部副部长富弼看到这种情形,还有些于心不忍,劝他说:“你这一笔勾得痛快,但被你勾掉功名的人和他的一家人可都得痛哭了。”范仲淹回答也很爽快:“一家哭,哪里比得上一路哭!”他的意义是:这些人占据着官位为害百姓,不把他们撤了,他们所在地方的老百姓就都得哭了。

范仲淹文武全才,做官做到宰相,但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朱家的事还是对他有较大的影响,大概是想起自己幼年范氏家族中无人抚恤他、让他寄人篱下的痛苦,公元1050年,他在家乡苏州买了1000多亩地设立了范氏义庄。

所谓义庄就是一个人拿出自己的田地,作为公产,养活同宗的族人或者赡养同族的贫苦人。范仲淹的这1000亩田地就租给外人耕种,地租拿来作为全族人的福利。

范氏义庄有明确的赡养抚恤章程,比如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领一升白米的口粮;每年冬天,每人领绢一匹,儿童减半;凡嫁女的领钱30贯,娶媳妇的领钱20贯——当然了,不鼓励二婚、三婚,第二次娶亲就不能再领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可以领钱10贯,支持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去参加考试,第二次去参考,仍可领钱5贯。至于那些穷苦的族人,上无片瓦可以安身的,义庄提供免费的经济适用房外加无息贷款……

按照这些规定,范氏家族中的人,平时的生活基本需求均可得以保障,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的经费也不用担心。当然了,义庄也对族人的行为规范作了相应的规定:比如不能偷砍祖坟及其附近的树木、不能欺负佃户、义塾,也就是免费学校的学生不能在学校里饮酒作乐等等,归纳起来也可以看作是范氏义庄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到后来,范氏义庄甚至还聘请了专门的职业经理人。CEO以工作业绩决定薪酬标准,比如,CEO如果能做到保证每个族人都领到月粮,就给他奖励糙米20石。CEO有权处理义庄事务,不受他人干扰,董事会的个别董事,比如族长和老一辈们,也不能对他指手划脚。但是,族人也有权监督和告发CEO,后世通行的做法是到范仲淹的牌位面前讲理,由公众作出判断。族人之间也什么纠纷,当然也都采用这种办法。

范仲淹设立义庄就是在要范氏家族内实行有田同耕、有饭同吃,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一些平均主义和共产公产的色彩,这当然跟儒家的大同理想也是相吻合的,事实上,范氏义庄的设立也是向政府备过案的,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就特地向宋英宗上奏,报告义庄的设立情况,请求在政府备案,如有人损害义庄利益,请政府依法处置,以保护义庄不受侵犯。宋英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下令苏州的地方官准许备案,予以保护。

范氏义庄设立后给全国、给后世都树立了一个榜样,直至1949年解放之前,中国农村中还存在着这一类大大小小的义庄组织。而范氏义庄之所以名气最大,一则是因为它的创始人范仲淹名气大,而且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义庄组织;二则是因为范氏义庄竟然从宋朝开始一直沿续存在到了民国,这是其他任何义庄所无法比拟的:

范仲淹故世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和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将义庄维持了下去。宋金战争中,尽管义庄也遭到一些破坏,但南宋时范氏后人范之柔又加以恢复整顿。以后,田亩虽然时有损益,基金的盘子也有大有小,但到了清末宣统年间以及民国时期,还有田5300亩——范仲淹在家族内部推行的一场共产实践居然沿续了八九百年!什么叫传统?什么叫文明的积淀?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文明的积淀。可惜这种传统和积淀后来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本文摘自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 作者:陈华胜. 出版 : 新华出版社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 作者:陈华胜. 出版 : 新华出版社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沁”中国:一个温暖孟加拉国的故事

    23-09-27 14:14:48“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

    耶鲁大学人类学家答疑,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农耕与定居?

    22-11-04 17:27:30农耕文明,《国家的视角中》

    1154年,人才大爆炸

    22-10-28 18:14:45科举考试,秦桧

    科举的弃儿,科学的牛人

    22-10-28 18:01:58郑和航海,李时珍

    古代对君子的要求是什么?

    22-09-23 12:36:30五代十国,周文矩

    吕蒙正为何敢当面泼宋太宗的冷水?

    22-09-22 18:19:57吕蒙正,宋太宗

    朱允炆:一个被诸多忠臣拥护的君王

    22-09-15 18:44:31朱允炆,朱元璋

    竹林七贤消亡史

    22-09-08 11:45:37竹林七贤,嵇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