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野史解密 >

专家学者是如何客观评价军阀马步芳的?

民国时期军阀掌握着大量的部队,有着很高的军权,其历史地位相当于诸侯王,在封建社会,掌握兵权的割据势力能够封王也能废王,因此,军阀的政治地位就非常特殊且敏感了,评价起来也是很有难度。

由于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时间比较近,对民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是比较难的。对马步芳的评价也不例外,甚至比评价一般的民国人物还要纠结。这是因为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地方军阀“青海王”乃至是“西北王”,还是西北穆斯林群体中有影响的人物,集政治军事、民族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复杂性于一体,所以很难以简单化地予以准确的判定。

正是由于这样的复杂性,对马步芳的评价也呈现出了复杂性和时代性。在民国时期,被蒋介石中央既看作是镇守一方的高级将帅,又被视为是桀骜不驯的土豪军阀,而被进步人士斥之为恶劣残暴的反动军阀,但在一些穆斯林群体中又被奉为杰出人物。新政权新时期,马步芳不仅被彻底否定,并且有被妖魔化倾向,政治上反动透顶,文化上愚昧无知,生活上荒淫无耻,道德上毫无底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学界逐渐有个别或部分肯定的趋向。但迄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历史定性。

笔者在《青海历史人物传》一书中力争对马步芳做出客观中肯的述评,同时在“前言”中表达了我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思想和观念。现在看来,这样的述评和观念基本是正确的,但尚需进一步把握。概其要者,评价马步芳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既要跳出民族主义人物观的小圈子,又不能忽视其族属的文化影响。马步芳是甘青回族人、是穆斯林信徒,从小在甘青两地的清真寺学经,接受伊斯兰教文化教育。因此在其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不可避免地携带者民族宗教文化的因素。所以其主要军政阶层成员大多由族缘、地缘关系构成,当时就有“会说河州话就能当官”、“乐都的文书二化(化隆、循化)的官,大通湟中的一二三(士兵)”的说法。但是,马步芳很清楚自己的政治身份,是民国政府在青海乃至西北的党政军长官,是多民族地区的国家代言人,这就使他不得不打着国家至上的旗号,广揽其他民族的人才,笼络其他群体,以显示其包容博大的领袖胸怀和民族共和的执政理念,具有国家主义的倾向,因此又有了一些关于他大公无私、秉公理政甚至偏向汉族等其他民族利益的传说。

1234...全文 6 下一页
关键词:马步芳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