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频道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日名将薛岳用"天炉战法"痛扁日军

2017-12-05 14:12:01    中国军网  

抗战期间,四次长沙会战是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会战。其中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

狂妄日军被扁记

张治宇 张德彬

1941年12月下旬,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日本第11集团军在阿南惟畿的率领下,向长沙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此战中,中国军队采取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的作法,对孤军深入的狂妄之敌进行合围作战,使日军遭遇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败仗,尽管此战结局惨胜,但依然是抗战中正面战场上为数不多的值得一提的战役。

中国军队设在岳麓山上的重型榴弹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设在岳麓山上的重型榴弹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略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湖南是全国抗战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然而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将长沙烧成了粤汉铁路上的一座“孤城”。当时国民政府已经迁都重庆,长沙一线成为中日反复争夺的战略要点,因此中国军队在此集结了最精锐的部队,与日军对峙。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日军第23集团军进攻香港。为策应英军在香港作战,长沙附近的暂编第2军及第4军奉命南下,准备向广州的日军进攻。日军第11集团军发现中国军队准备南下,遂决定先发制人,对长沙方向采取攻势,以牵制中国军队转移兵力,并准备在汨罗江两岸歼灭第九战区主力。日军认为:“此举即便不能拖住敌人,也将给予其他重庆军队以严重威胁。”

战役筹划

然而,日军进攻长沙并非易事。长沙西接洞庭湖,东有九岭山、罗霄山等山脉,地形复杂,从岳阳到长沙是水网地带,不利于日军大规模机械化部队行动。1941年11月17日,在长沙召开的战区高级军官会议上,第九战区长官薛岳在总结了前两次长沙战役的教训后,提出了“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天炉战法”。具体来说,当日军发起进攻时,中国军队采取节节抵抗、逐次后退、诱敌深入的策略,在达成作战目的后,向斜侧后方的山地撤退,并绕到外线,进而从更大层面对日军形成反包围,最后以尾击、侧击、夹击之势围歼日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