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初期制订的作战计划中,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目的,并非在于占领长沙,而是“摧毁中国军队战斗力,牵制第九战区南下”。日军从24日发起进攻开始,其作战推进极其顺利:24日下午投入战斗,26日夜间就杀到了汨罗河边,48小时内居然连连突破其防线,前进了大约25千米,在这一时期,尽管中国军队进行顽强阻击,但在日军进攻面前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到了30日,可以说日军已经实现其摧毁中国军队战斗力的目的。此时,如果日军按照原定计划反转撤退的话,则第三次长沙会战对中国军队来说又是一次败仗。
然而,前期的顺利助长了日军的狂妄,第11集团军司令阿南惟畿临时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决定向长沙发起进攻。此时日军的后勤补给已经无法跟上。狂妄的阿南惟畿带领这支孤军继续深入,即使在长沙久攻不下、甚至接到要求撤退的命令时,仍然谎称“不久即可获至战果”,继续发动对长沙的攻击。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军队才得以完成包围计划,对其进行追剿作战。
追剿不力,防守松懈,日军两年后“逆袭”值得反思
日军在战后反思中认为,此战本为配合香港方面作战,然而损失远多于香港作战,况且此时恰逢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此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英美媒体均对此进行报道,大大打击了日军的士气。而第九战区在战后总结中也承认,此战虽然胜利,但在后期截击日军北撤的作战中,由于忽略了重点控制点,没能破坏日军渡河设备,从而使日军未受到成建制的歼灭性打击。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国民党上下,尤其是在第九战区内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所有参战指挥官几乎无一例外都获得奖励并加官进爵。此后两年内,日军的确再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九战区的部队,尤其是长沙一线守军逐渐轻敌,并放松了警惕。而日军则在战后总结了经验教训,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集中主力20余万人向长沙地区发动攻势,并改变进军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先夺取岳麓山炮兵阵地,最终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再次攻占长沙,并在整个长衡会战中彻底击溃第九战区,使其直至战争结束都再无反击能力,面对日军两年后的这一“逆袭”,不知驻守长沙的守军作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