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征稿要求,第六小组从2993幅国旗图案中筛选出50多幅作为初选图案。1949年9月上旬,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第六小组又从50多幅初选图案精选出38幅作为复选稿,每幅都有编号,有简要说明,不写作者姓名,印刷成册,准备提交全体委员讨论。并挑选出“复字2号”和“复字4号”作为推荐图案。除了“复字2号”和“复字4号”,当时第六小组原打算推荐的还有“复字32号”。“复字32号”的原图是曾联松设计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第二天成立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彭光涵任秘书。1949年9月23日上午,全体会议分组讨论国旗方案。出乎意料的是,628位委员参加讨论,赞成两幅推荐图案的人数都没有超过1/3。
这时,离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的时间只有不到4天了。当晚,彭光涵受委托就当天讨论情况向周恩来紧急汇报。彭光涵此时向周恩来推荐的是32号图案。周恩来说“好,那就这样吧,你给我画一个这个旗子,比较大一点。第二个给我做一面旗子,做一面最大的旗子,用最好的材料”。
彭光涵晚上就加班设计画图,一直持续到天亮。1949年9月24日一大早,彭光涵就来到了北平大栅栏的一家制旗店。制好旗后,彭光涵直奔中南海,在下午4时准时亲手把旗交给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