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一代一代相传,历经80余载,这副担架成了粟家的传家宝。
2014年春节刚过,粟家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家庭会议。
大家都在猜测: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开会决定呢?粟海富说:“是这样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想征集我们家珍藏的红军担架,大家商量商量,看怎么办?”
大弟弟粟海进说:“前几年,有文物贩子出三四万块钱,想买我们的担架,我们都不同意。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我看还是别卖。”二弟粟海波说:“爷爷当初答应红军保管担架,但红军一直没回来拿。现在把它放到转兵纪念馆去,正好体现它的价值。爷爷在天有灵,也会支持我们的。”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想捐又有点舍不得。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粟海富,看他表态。粟海富在家里排行老大。他参过军,担任过村书记,还当过县人大代表,办事公道正派,在村里和家族中威信很高。粟海富看了看儿子粟雄刚夫妻。夫妻俩马上站起来说,听爸爸的。粟海富激动地说:“我们祖孙五代尽全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红军担架,一是信守爷爷信守侗家人对红军的庄严承诺;二是感谢党的恩情。因为共产党让我们穷人翻身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们把它捐赠给通道转兵纪念馆,也算是对两位红军的一个交代。”沉默了数秒钟后,全家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这次家庭会议后,这副红军的担架才离开了粟家,离开了绞坪,进入藏通道转兵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