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2)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农耕经济的春种秋收及中间阶段的浇水施肥除草是在同一地域进行的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每年开春就要做好全年的安排。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按部就班、从大处着眼、从具体处着手的思维模式。其中也包括整体安全的考虑,没有安全的保障,一切就无从谈起。对于古代中国而言,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其他政权可以跨越地理限制,对中国构成威胁。公元前 6 世纪,横跨亚非两大洲的波斯帝国占领了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但到了帕米尔高原,没能跨越锡尔河。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占领了伊朗、印度之后也没能跨越帕米尔高原进一步威胁中国。7 世纪驰骋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也止步于帕米尔高原,没有对中国构成威胁。西方各大帝国从西向东发展时,受自身实力和当时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均没能跨越中国西北到西南的各种自然环境构成的天然屏障,对当时的中国构成威胁。 

【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帕米尔高原所在位置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长城以内的农耕民族得以发展成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民族共同体。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对稳定。农耕经济的文化及其文明,对长城外各民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形成了周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向中原地区内聚的现象。正是这种内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地发展。中国的西北、西南的高原和高山、戈壁和荒漠,东面和南面的海岸线,形成了人类早期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安全,但也相应地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唐朝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1.8 万千米的海岸线成为古代中国早期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阻隔。 

【董老师说】长城是人工与地理环境的天成之作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形图

古代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虽然与世界从来没有断绝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普遍。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联通大漠南北,没有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所以,最可能对农耕民族造成威胁的是北方游牧势力。因此,古代中原王朝只好借助较为利于防守的自然环境,修建长城来加强对游牧势力的防御。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