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历史影像 > 正文

“半仙”刘伯温既然那么神,为何结局那么惨?

在民间传统故事里,刘伯温是和张良、诸葛亮齐名的智者,在朱元璋创立明朝中起了极大的作用,随后功成身退、归隐田园。但是,最终遭到猜忌,被朱元璋或胡惟庸毒死。

历史上的刘伯温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为何他归隐之后仍然难以善终?

刘伯温在朱元璋眼中无足轻重

刘伯温出道有多早?朱元璋父母还健在、朱元璋本人还在给地主放牛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当了很久的地方官员了。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四五年之后,因为觉得在县里没有上升空间,又和同僚关系恶劣,刘伯温选择了辞职。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来源/网络

返乡不久,他又出任了元朝江浙行省的儒学副提举。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一段日子后,他因为越界举报监察御史,被自己的上司多次责难,被迫辞职。在刘伯温第二次辞职前后,比他小了17岁的少年朱元璋才因父母双亡,入皇觉寺当了和尚。

此后十年间,反元势力纷纷出现,天下逐渐走向动乱,刘伯温却乐得逍遥,过起了名士生活。直到公元1352年,徐寿辉部起义军攻破杭州,在这里杀死元朝官吏,分发府库物资,招募了大量贫民入伍。在杭州居住多年的刘伯温带着家人提前逃离,算是躲过一劫,但他的太平日子算是到了头。他接受朝廷任命,担任了五品的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开始了自己的“剿匪”工作。他的主要剿灭对象,是在浙东地区的方国珍部。

刘伯温在这个职位上待了几年,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而且,方国珍部势力反而越来越大。到后来,焦头烂额的元政府决定招安方国珍,以集中力量对付更强大的徐寿辉、朱元璋等人。表现平平的刘伯温却对朝廷的招抚坚决不从,激烈上书予以反对。元朝朝廷很恼火,把刘伯温的官职从五品降到了七品,并剥夺了他参与军事的权力。刘伯温一怒之下再度辞职。这次辞职让他有机会在两年之后的1360年再度出山,接受了朱元璋的征召。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来源/网络

之后,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诸多随军参谋之一。对于他期间的事迹,去掉那些具有神秘主义的传说,无非是两点:

在陈友谅势大逼近时,刘伯温是坚决主战者之一,并跟随朱元璋在一线战斗了近三年;给了朱元璋一些战略性建议。

然而,在此期间的刘伯温,并没能留下许多具体的事迹和谋略。他对朱元璋政权创立的贡献,不但比不上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也比不上为朱元璋制定了长远战略规划的朱升。

不过,在筹备朱元璋登基仪式、修建南京城、制定《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制度性建设方面,刘伯温起了很大的作用。比起诸多更早加入朱元璋集团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是前朝进士,在元朝多次为官,对于典章制度明显更为精通。

1370年,天下大势已定,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这个封赏要做到让大部分人心服口服,基本是公平的。从中可以体现刘伯温在明朝建立中的功勋排名:公爵六位,文臣李善长排名最高,战功最高的徐达所封户数最多。最后,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在这六位公爵和二十八位伯爵之后,俸禄也很低。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至少当时绝大部分人心目中,刘伯温功勋并不高。

那么,在元朝做剿灭农民军工作没成绩、在朱元璋这儿战功一般、制度性建设功劳还算有一些的刘伯温,是如何开始有了神机妙算的“半仙”形象的?

朱元璋亲自鼓吹刘伯温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淮西地区起兵,核心团队以凤阳周边地区出身的淮西老乡为主,被称为“淮西勋贵”。随着朱元璋集团的不断胜利,权力分配的问题摆上了桌面。淮西勋贵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专制,是必须被铲除的。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文臣之首,在朱元璋团队中实际同时起了萧何和张良双重的作用,现在是淮西集团公认的领袖。李善长位高权重,他所代表的相权对朱元璋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制约他的力量,朱元璋开始人为扶植能和淮西集团对抗的文官。这些人,大多是刘伯温的家乡人,历史上称之为“浙东集团”。

为了平衡政治,朱元璋选择树立刘伯温作为对抗淮西集团的旗手,还亲自鼓吹他的神机妙算。刘伯温是前朝进士出身,比朱元璋大了一代人,在朱元璋集团里几乎算最有文化的。担任的太史令一职,一方面负责典章制度,另一方面负责观察和解说天象,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有“代言天意”的权力,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期待,大约类似于前秦的王猛、北魏的崔浩:酷吏加能吏,以充满智慧的权谋家姿态,为皇帝加强集权的目标效力,包括得罪人的脏活。在古代王朝政治下,依靠亲族、老乡在马上打天下之后,君主任用有手段、有权谋、但不可能威胁皇权的朝臣削弱皇族、功臣是很常见的。

扮演这样的角色,当然是难度系数极高、风险也极大的活。一方面,他们干的事儿本身就是得罪勋贵集团。这个活干好了叫宰辅之材,干不好就是“佞幸”,然后被彻底打倒。另一方面,皇帝很可能随时把他们拿出来背锅,或者觉得他们权力太大了卸磨杀驴。王猛死得早保住了名誉,崔浩在辅助北魏前三代君主创业和建立制度后连同姻亲族人一起被杀光。

洪武元年,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官员。李善长的一位心腹李彬因为比较严重的贪污被捕,按律当斩。李善长找刘伯温多番求情,还提出当时天下大旱正在求雨,期间不适宜执行死刑。刘伯温很明白朱元璋任命自己背后的意图,拒绝了李善长说情,将李彬处斩。但随后的事情便让刘伯温寒了心。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来源/电视剧《朱元璋》截图

由于大旱持续,李善长借机弹劾刘伯温擅杀惹怒了神明,李善长的党羽也纷纷跟进。朱元璋不愿意支持刘伯温,他顺着李善长及其党羽的弹劾象征性的责备了刘伯温,用实际行动表示了“脏活你来干,好人我来当”的基本逻辑。这让刘伯温不免心灰意冷,一方面是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对自己咬牙切齿,一方面朱元璋却要让他独自承担李善长集团的压力。借着妻子离世料理后事的由头,刘伯温回到老家,暂时淡出了官场。

从此,刘伯温逐渐进入半隐退的状态,但是朱元璋削弱淮西勋贵的工作还得继续。他选择了和刘伯温私交甚笃的杨宪,来领衔对抗李善长集团。这是一位从情报系统成长起来的官员,比起传统士大夫的刘伯温,杨宪更符合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能吏和酷吏形象。

被胡惟庸报复

历史并没有记载杨宪的具体死因,只记载了他犯罪被朱元璋诛杀。情报系统出身的杨宪,为人处事过于锋芒毕露,性格又急躁,甚至会直接跑去找朱元璋说:“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朱元璋难道不知道李善长是什么人?他需要的是能逐渐分化李善长权力的能吏加酷吏,不是这种一旦给了大权就变得轻浮不知所以、完全不堪重用的佞臣。

事实证明,杨宪的政治智慧比起刘伯温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刘伯温能在杀掉李善长的心腹李彬后及时选择抽身退出,短期内保全了自身平安。杨宪当上中书省左丞不到一个月,就遭到李善长的弹劾,说他“放肆为奸事”。对杨宪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顺着李善长的弹劾将他处死。

到这时,随着杨宪覆灭、刘伯温引退,朱元璋扶植起来对抗李善长的后世所谓“浙东集团”,在朝中基本丧失影响。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随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平衡:李善长退居二线,他的嫡系胡惟庸和之前一波党争中保持中立的汪广洋分别担任左右丞相。刘伯温此时选择告老还乡,归隐田园。

树欲静而风不止,此时淮西集团的领衔人物胡惟庸一直记着刘伯温杀李彬、当众打脸李善长的仇怨。刘伯温归隐后两年,汪广洋被贬职,胡惟庸在朝中的主要对手统统消失,他可以报仇雪恨了。胡惟庸的指控很快让刘伯温被夺禄,刘伯温硬着头皮回到南京城谢罪。

年逾六旬的刘伯温在京师羁留,可谓病弱体衰,还留下了感慨自己老去的诗句。到1375年初,刘伯温感染了风寒,身体越来越差。朱元璋委托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并开了一些药方。但是,刘伯温的身体越来越差,朱元璋也不大关注他的病情,感觉自己大限将至的刘伯温于是返回家乡,不久病死。

从刘伯温死前的症状看,他应该是死于肝癌或者其他肝部疾病。胡惟庸和御医一起造访刘伯温府上时,药方是御医开的,药材是刘府家人照着御医的方子抓的。过了十几天,刘伯温感觉自己腹内有石块一样的东西非常痛苦,很明显是肝硬化的症状。随后,刘伯温抱病进宫时对朱元璋提到,御医的药方没什么用,病情反而加剧了。刘伯温的意思是,他极度不信任胡惟庸,怀疑胡惟庸和御医勾结,药方里有猫腻。

影视剧中的刘伯温。来源/电视剧《神机妙算刘伯温》截图

但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说法似乎经不起推敲。胡惟庸一方面有着操纵御医下毒的能力,另一方面却用足以毒杀皇帝的能力,去和一个已经退居二线、已经服软、病弱不堪的老臣过不去?以当时的化学水平,怎么可能做到控制毒发速度、让基础病严重的刘伯温带病回到老家,几个月后才病亡?

到后来,更有人把毒杀刘伯温的说法算到朱元璋头上,这就莫名其妙了。当时,杨宪死了多年,汪广洋也斗不过胡惟庸,朱元璋和淮西集团博弈正激烈,却去毒杀一个和淮西集团不对付的病弱退休老汉?

病亡多年之后,成为政治工具

从刘伯温的自述和他一贯的身体状况看,他的死是肝病发作的结果。在元朝做官时,刘伯温就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和同僚难以相处。晚年更是要压抑自己的性情、周旋在朱元璋和曾经得罪过的淮西勋贵集团之间,病情恶化也是自然之理。刘伯温死后五年,他回乡前对朱元璋所说的怀疑胡惟庸对他下毒的猜疑,被朱元璋拿出来当成对付淮西集团的工具,成了胡惟庸的罪证之一,以至于刘伯温的死亡原因,也逐渐被扭曲得面目全非。

之后,朱元璋发起胡惟庸大案,淮西集团也随之覆灭。在文官系统方面,李善长、胡惟庸及他们的党羽都成了罪恶昭彰的罪臣,那么,曾经对抗过淮西勋贵、正面硬抗过李善长的刘伯温就逐渐成为开国文臣的代表。加上明代市井文学发达,刘伯温本人在民间故事中也逐步被神化,变成历史上那个“半仙”的角色。

在朱元璋先后抬出来对付淮西集团的三位文臣中,只有刘伯温部分达成了朱元璋的期待,并得以善终,在后世留下较好名声。相比之下,急躁轻浮的杨宪和总想和稀泥的汪广洋都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但是,刘伯温的水平也没有民间传说得那么高,早年效命元朝负责剿灭方国珍未果,投奔朱元璋的实际战功和战略规划成果也乏善可陈,反而在制度建设上有些成就。总之,历史上的刘伯温是个相当聪明的人,但是把他的功勋和诸葛亮等名臣相提并论实在是过于夸张。

刘伯温形象被神化,一方面反映出明太祖对文官系统破坏之彻底,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明朝市井文化的力量。正是这两大因素,使得一位聪明而知进退的文臣,逐渐幻化成后世许多人心目中的“半仙”。

关键词:刘伯温,朱元璋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