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文章 > 正文

苏轼最霸气的一首词 竟写于苏轼最“落魄”的时候(4)

然而,苏轼并非孤立无援,乌台诗案可谓举国震动,不少人都出面营救苏轼。当神宗依旧犹豫不决时,宰相吴充对他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曹太后也替苏轼说话:“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就连已经退居金陵,曾为苏轼政敌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宋史》)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由于苏轼很得民心,他下狱受审以后,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也天天为他焚香念佛,祈祷平安。

众人的营救,加上北宋厚待士大夫的传统,最终令苏轼捡回来一条命,他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束。不过,这场诗案牵连甚广,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西南;苏辙由于家庭连带关系,遭受降职处分;司马光等苏轼好友也受到处罚。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场诗案,令他明白官场的残酷,也让他倍加珍惜自己的一切。苏轼的写作风格在乌台诗案以后有了巨大的转变,这也让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进一步。可能,苏轼苏东坡,本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写诗作词,为民修堤,才是他的归属。

这首词的主题时苏轼在他遭受到政治上的挫败以后,在黄州,俯揽江山美景,缅怀千古英雄人物,反思自己的一生,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境。

苏轼在追求现实处境的超越的同时,有对残酷官僚暗斗的鄙弃,有对仕途生涯的厌倦,有有摆脱名利枷锁的强烈愿望,有对忧患心情的自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总的来说,苏轼的词以表现抒发士大夫的情志的创作心里,风格上打破了专门以婉丽柔媚为美的局限,转变为具有多样性的审美风格。气象宏大,风格豪放旷达、雄健清刚。

苏轼的豪放旷达风格,既是他个性的真切表现,也是他清醒的审美追求。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苏轼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