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相当耀眼,备受称道,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文,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景,指的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
刘恒就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的政治智慧主要就是善于自省,严于自律。他是一位守成之君,综合素质比较高,在他身上既没有其父高祖那么多故事,也没有其孙武帝那么狂野。
一开始,刘恒在刘邦的一堆孩子中根本不引人注目,并不在权力中心,他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妻子,后来被刘邦纳进后宫,也很不起眼。
吕氏之乱被平定后,二十五岁的代王刘恒被群臣拥立为帝,大臣们认为刘恒待人宽厚,为人仁慈,其母薄氏也是善良之人,不会出现拥尊自立的情况。
其实,这也与刘恒在偏僻的代国十多年的生活有关。彼时,吕后先后把三任赵国的封王给干掉了,而恰恰是由于代国比赵国贫穷且远离权力中枢,使得刘恒和薄姬这种不突出的个性,在强势的吕后和其他强大的封王斗争中让自己保存下来,养成了谨慎的个性。
本来被拥立为帝,刘恒也是不敢去的,怕其中有诈,又是召见代国群臣商议,又是占卜的。最后派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去太尉周勃那里了解清楚了情况,才决定带着代国群臣前去长安。
在群臣拜谒,几番推辞以后,刘恒才住进了未央宫,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宋昌、张武等人,担任自己的贴身敬卫部队负责人,掌控了宫廷的军事力量。此后,大封周勃、陈平、灌婴等人,对刘姓宗族也是分封各处,笼络人心。国家大事上继续坚持"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
此后,在皇帝位置上找到感觉的他,也并没有张狂起来,处处施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节俭纯朴的系列仁政,赢得了全社会的一致赞赏。当然文帝的执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自我学习的过程,面对朝内是平定吕氏之乱军功的重臣,朝外是各地大大小小势力的刘姓诸侯,从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陆续离开权力中枢就能看出刘恒削权军阀、诸侯的良苦用心。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文帝诛国舅",是一件大义灭亲的大事了,这件事的原因也有诸多可疑之处。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肉刑是什么。肉刑,顾名思义,也就是通过残害罪犯肉体来达到惩戒目的的刑罚。古代的肉刑有很多种,比如黥(刺面)、劓(割掉鼻子)、刖(砍断脚)、宫(司马迁那种)等。
公元1402年的6月13日,朱棣率领的燕军抵达南京,徐达的第四个儿子徐增寿作为朱棣的内应,打算开城投降,结果事情败露,建文帝火冒三丈,亲自将徐增寿诛杀于左顺门。
公元600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在审讯过程中,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居然将太子与他争养第三代的旧事翻出来讲,由此可见他多疑猜忌,好记人过失。这种性格弱点来自于他的完美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