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育才学校旧址
1951年5月的一天,两位来自越南的特殊客人突然造访中共广西省委(1958年3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信表明,他们是越南劳动党中央主席胡志明的特使,国家教育部的次长秘书黄伟南和教师阮文展。此次来中国,是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临行之前,越南范文同总理特意将两人请到总理府,郑重地请他们将胡志明主席的密函,转交给广西省委书记张云逸和正在广西剿匪的李天佑。随后,广西省委速将密函电呈中共中央。
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中越边界全线打通。但此时的越南,却仍处于艰苦卓绝的抗法救国斗争中。烽火硝烟之下,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得到保障。“为了保证学生们的生活和避免敌机的威胁”,越南方面想到了中国,想到了可以作为越南抗法战争后方的广西。拟将2000余名学生转移至广西学习,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提供一处“近山容易找柴火,近河方便洗漱,有地开荒增加生产”的地方,建立特殊校区。
▲广西越南交界处的友谊关
之前,两国高层已就此事有过沟通,所以中共中央立即复电广西省委,同意越方来广西设立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明确批示:“用越文教育,中国帮助。经费由中国解决。”
心圩村国际学校
广西与越南虽然山水相连,但是这里毕竟是桂系军阀经营多年的老巢,而且刚刚迎来解放,不仅剿匪任务重,土改工作也在开展之中,百姓生活贫困。要立刻接纳上千名越南师生,安全保密、衣食住行都要极其慎重。
于是,中方安排了一个武装班,车前架着机关枪,专程护卫黄伟南和阮文展等参观、选址。最初考虑将学校设在交通方便的南宁市,但人数众多的师生集中在狭小的市区,一旦遭遇敌机侵袭,很难防空。而且开办学校需要占用大量房屋,市内一时也无法容纳。此外,越南学生到中国后,语言不通,服饰不同,一眼就能认出,安全保密工作也很难做。
▲位于心圩村的育才学校(1951-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