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经常提供重要线索,帮警方破获要案,“朝阳群众”被人们戏称为“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其实,早在40多年前,朝阳群众就曾配合公安抓获过6名苏联间谍,《人民日报》1974年1月23日发表长篇通讯《苏修间谍落网记》,宣传朝阳群众。那个时候“朝阳群众”是个什么群体,他们为首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什么贡献,笔者通过查阅档案和走访多名古稀老人,探寻到背后的一些故事。
位于朝阳门外大使馆集中的区域,属于1958年由东郊区改为朝阳区的范围。上世纪70年代初,那里的临街门店商户、四合院的青壮年居民都加入了民兵组织,他们或以工作单位、或以居委会为单位,按人数多少组成民兵排、连、营。其中,民兵带“长”职务的,绝大多数是从部队转业退伍的,许多还上过战场,实战经验丰富。星期日或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民兵们常常在街道公社武装部的组织下,拉到郊区进行打靶训练,平时晚上还不定期开办夜校,进行扫盲及军事技能教育。
朝阳群众(资料图)
那时的公安部门警力严重不足,一个派出所常常连所长带干警只有两三个人。虽然干警少,但那时公安威信大,一两个干警在街上一露面,正哭闹的小孩都得赶紧收口,至于犯罪分子,更是对警察闻风丧胆,再加上人心思稳,当时社会治安总体较好。于是,对敌斗争,保卫好首都政治安全成为首都公安的重要任务。公安干警常借夜校培训之机,训练民兵如何发现并抓获间谍。狡猾的间谍对此心知肚明,进出使馆区都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便会遭到民兵盘问,一些罪恶勾当只得选在人迹较少的朝阳郊区进行。
当年抓获6名苏联间谍的朝阳区太阳宫区域,现在已是繁华的现代都市,但上世纪70年代还是典型的郊区,房屋稀疏,村民只有数千人,许多间谍常把郊区当成理想的接头之处。殊不知,这里的村民互相非常熟悉,白天谁家来个客人,常常狗吠鸡鸣,家家都知。
虎门销烟期间,中国与英国频繁接触,究竟是如何解决翻译问题的呢?到底是什么人在给林则徐担任翻译?对于这个历史细节问题,貌似少有人关注。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并不懂英语,清廷也没有懂英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