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发展往往都是矛要先那么一步,钢盔也不例外。在还没发明钢盔的时候,大炮就已经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了,只不过早期的大炮打的是实心球体,弹道也多以直射为主,主要作用是打乱敌人的阵型和打击士气,对步兵的杀伤效率还比较有限。
然而当装药的榴弹越来越多地被投入战场时,战场环境比起以前排队枪毙的年代就显得愈发混乱和血腥。薄壳铸铁的使用让炮弹和手榴弹在爆炸时可以产生更多碎片,军用炸药的使用更是让弹药的破坏力更上一层楼。如果此时的步兵还像拿破仑皇帝那个年代一样排排站,搞不好一颗120口径榴弹就能把一百多号人一锅端了。
所以军事工程就要考虑要如何帮助步兵在大炮这种战争之王手中更好地活下来。于是防炮兵的战壕就被发明出来,可是当对方的火炮数量足够多,口径足够大的时候,即便是蹲在战壕里也有被飞溅的石头和弹壳碎片砸到的危险,而且这些杂物要打碎人脆弱的头盖骨还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在炮火中戴一个钢盔保护自己的脑袋不被飞溅的石子和杂物开瓢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这一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阵地战和炮战盛行的年代尤为重要。而军用钢盔也是从这以后成了士兵人手一个的标配。
至于能不能挡子弹,这个取决于钢盔所用的材料和工艺,以及来袭子弹的种类以及距离,如果被人顶着脑袋打,那么什么样的钢盔也没办法拯救它底下的脑袋,如果是大几百米外的流弹,如果不是正中还是有概率跳弹的。
而现代士兵的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头盔也不是全金属的了,但是采用更轻的复合材料。很多单兵仪器都可以挂载在钢盔外面方便士兵携带,比如夜视仪这种观瞄设备。而且头盔还可以挂上伪装网插点草什么的帮助自己在野外隐藏,其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防护了。现在的士兵如果没了头盔,实力要明显下降一个档次。
如果要问中国是何时失去日本海的出海口?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在清朝末期,沙俄通过几次不平等条约害的中国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其实不然,中国失去日本海出海口的时间是清朝灭亡后的26年后,也就是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