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当时人与后人不断探讨与扼腕叹息的事情。这种兼并在宋朝达到了巅峰,但为何没有什么农民起义?更没有出现唐代的黄巢与明代的李自成这样的破坏?
北宋疆域图
宋朝并非没有农民起义。恰恰相反,宋朝还是有可靠历史记载以来,起义最多的一个朝代。
而且和很多其他朝代不同,宋朝的农民起义从立国不久后就开始爆发,一直持续到王朝末年。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就是因《水浒传》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方腊起义。
历史记载中,宋朝的农民起义从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就开始了。此后更以非常密集的频次发生,一直到1275年的灭亡前夕,还有过一次。也就是说,在前后300余年的历史上一共被记录下433次农民起义。
其中有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时期。平均一年就有1.4次的现象也说明,这些起义经常是在多地同时发生。而类似方腊这种程度的大规模起义,约有5次被记录下来。
赵匡胤生前就经历了宋朝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所以,要说宋朝没有农民起义,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宋朝的起义虽然很多,却没有发展成黄巢和李自成这样的超大规模浩劫。能够在规模上接近的也不过是北宋末期的方腊。但方腊在坚持时间、破坏力和影响力方面,都没法同那两位相比。这或许和宋朝比较特殊的经济环境有关。宋朝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他的商品经济较前代无疑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应该归功于中晚唐时开始实施的两税法,将人口与土地做了切割。国家对人口流动的管制有所放松,官府也开始容许土地被买卖。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实不足奇,因为那符合朝廷允许的市场规律。相应的,地主们的规模自然也日渐庞大。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北宋中期时就有70%以上的土地归地主们所有。也正因为如此,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非常之多,可谓是此起彼伏。但宋朝却没有发展出超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为何?
正在饮茶的宋朝人
首先,地主们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知享受现有成果,却不负担一定的义务。两税法的实行让国家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人头税,转而盯上了土地所有者的钱袋子。宋代的地主被叫做“主户”或“田主”。他们占有了土地资源,雇佣佃农为自己耕种,本人算是脱离了生产。但国家也就不再找耕种的佃农去直接收税,而是找上了这些田产的所有者。因此,宋朝管理财政的官员也将这类人称为“税户”。
相对拥有大量财产的田主,失去土地的人则有两个选择。要么前往城市发展,也可以成为佃农。他们中也不乏把土地主动卖给田主,成为后者附庸的人,因此又称之为“客户”。
为什么要把土地卖给主户呢?因为,古代的生产条件落后,一有天灾就可能成批破产。再加上朝廷征税针对土地所有者,自然包括了底子薄弱的自耕农。于是,很多自耕农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把地卖给了主户,自己跑去当了客户。这样就不用纳税,也能把自己的部分损失转嫁到田主的头上,何乐而不为?
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失去土地的人
那么客户就不担心主户把他们赶走吗?当然不会,因为宋代是永佃制度诞生的时期。契约规定了佃农有着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通常情况下地主都拿不回使用权。地主既要承担赋税又不能随意换人,甚至还要承担部分天灾的伤害。结果,居然是不少地主因此破产,哭求那些签了永佃契约的佃农们把地领回去。
看到这里,或许你就应该明白宋代的农民起义为何很多却规模不大。这些起义的发动者往往在其他区域内找不到足量的响应者。像方腊这样的起义,核心往往是走私商贩为主,部分地下宗教成员为辅。
方腊起义实际上是走私商贩与宗教结社成员为主
这并不是说宋朝就不存在各种利用法律灰色地带或官府背景,占地逃税的恶劣行径。但宋朝的总体制度还是很好的将大部分威胁都压制在最低状态。(完)
南宋年间,偏安的国都临安,人口逾百万,但皇族与官吏竟占全城总人口的1/4弱,他们大都是北宋的王公贵戚南下而来的,于是,一般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唐强宋富,这已是历史的定论。
我们总是抱怨现在嫁个闺女越来越贵,陪房子陪车子陪票子,生怕闺女嫁到婆家因为嫁妆问题直不起腰。其实古人一样面临着这样的烦恼,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别说普通人家嫁闺女难,连皇室也为此愁白了头。
明朝建立后,曾经是泉州市舶司提举,也是泉州最大的富豪蒲寿庚已经去世七十多年。然而,明朝人将蒲寿庚掘坟鞭尸三百,朱元璋更是将蒲寿庚家族称为“余孽”,除了全部充军,还命令“为娼发奴,世世不得登仕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