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1840年6月,一支英国舰队从印度出发,抵达中国广东海面,打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中,清军一败涂地,几乎没有获得过一场像样的胜利,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28岁的左宗棠正在湖南安化,应亲家陶澍的嘱托,代为抚养陶澍年幼的子女(陶澍已在一年前病逝)。左宗棠从来就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读书人,非常关心天下局势的变化、发展,就如他自己所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虽然湖南与广东相距甚远,但左宗棠一直关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展。

当年7月,英军舰队离开广东,沿海北上,一路攻陷定海等地,一个月后抵达天津。一时之间,京师震动。天津是京城的屏障。如果天津落于敌手,后果将不堪设想。清朝立国200多年来,这是京城第一次遭到如此巨大的威胁。消息传到湖南安化,左宗棠是夜辗转难眠,奋笔疾书,给恩师贺熙龄写了一封信。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在这封信里,左宗棠忧心忡忡地分析:“抑事势之可虑者,虏以数十艘之众,牵制吾七省之兵,主客之势既反,劳逸之形顿异,揆度夷情,必将师伍胥肆楚之谋,用向奴困汉之计。鱼虾扰攘,长此安穷?益饷调兵,劳费何极?是不待攻城掠地,而我先有坐困之势矣!”

在左宗棠看来,英军舰船并不多,却能够牵制清廷7省的兵力,局势非常不利。那么,应该怎么应对英军的威胁呢?

左宗棠一方面建议两广总督出两支奇兵,抄英军的后路:“陆走东莞,逾山而西南,营于缺口海岸;一乘舟下内水,经顺德、香山,收复壕镜,顿兵十字门、九星洋附近各岛。”另一方面,左宗棠提出了更加宏大的御敌之策:“练鱼屯、设碉堡、建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设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左宗棠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出的许多应对之策毫无意义,如鱼屯、大筏、软帐等在近代海战里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左宗棠关于设立造船厂、制造大船火炮的建议,明显走在了时代前面。多年以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正是将制造舰船、火炮作为重要内容。

遗憾的是,1840年的左宗棠仅仅是一名落榜举人,连官员都不是,人微言轻,他的这些建议很快淹没在群声喧哗之中。但是,左宗棠并没有停止制造大船火炮的梦想。

1862年,左宗棠任职浙江巡抚,与太平军在浙江展开激战。那时候,有一支法国常捷军与左宗棠并肩作战。左宗棠由此见识了西洋船炮的优势,当即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建议:“将来经费有出,当图仿制轮船,庶为海疆长久之计。”左宗棠认为,当国家有足够财力时,一定要仿制轮船,来保卫海疆。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1863年,发生了阿思本舰队事件。清朝总税务司李泰国在没有得到清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委托英国海军官佐阿思本指挥一支由清廷出钱出人的炮舰队,引起了清廷的极大不满。左宗棠通过这个事件,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从西方国家购买舰船,而是需要自己制造。当年末,左宗棠致信浙江宁绍台道史士良说:“轮舟为海战利器,岛人(英国)每以此傲我,将来必须仿制,为防洋缉盗之用……李泰国之事,变买为雇,用洋人而不使华人得与其闻问,曾节相(曾国藩)上书恭邸(恭亲王),言其不可,各国公使亦共斥之,乃得了结。”

左宗棠再次认为:“沿海各郡长久之计,仍非仿制轮舟不可。

一年后,左宗棠在浙江杭州开始尝试仿制蒸汽轮船,还在西湖中进行试航。虽然这艘蒸汽轮船的蒸汽轮机不佳,速度不快,但增强了左宗棠制造轮船的信心。

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左宗棠建议制造大船火炮

1866年,当太平天国被攻灭后,战事暂时平息,左宗棠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创办造船厂。当年,左宗棠奏报清廷同意后,在福建福州启动了福州船政局、福建船政学堂的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和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