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为何选择以徐州为主战场?

近日热播的革命历史电视剧《大决战》播出到27集时,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宣告打响。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为何选择以徐州为主战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场战役,也是歼灭敌人数量最多、战争样式最复杂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在这场战役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但在在66天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消灭国军共计55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书写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么,淮海战役为什么要以徐州为中心呢?

这与徐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为何选择以徐州为主战场?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这里是华北地区的东南部,又是华东地区的西北部,相当于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中心。

徐州有着悠久漫长的人文历史。早在上古时期,彭祖就在这里建立了大彭氏国,因此徐州曾经被称为“彭城”。《尚书·禹贡》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正是九州之一。

由于地处北方和南方的过渡区域,徐州被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发生了无数次战争。由此,徐州走出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包括好几位皇帝,素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说法。

北宋时期,在徐州担任过太守的文豪苏轼写了一篇文章《上皇帝书》:“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苏轼认为,徐州出了这么多皇帝,是因为这里民风彪悍。

其实,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东野战军最初的目标不大,仅仅是歼灭驻扎在新安镇(今江苏省新沂市新安街道)的黄百韬第7兵团。徐州“剿总”司令部见势不妙,下令黄百韬第7兵团撤退到徐州东部驻扎,相当于作为徐州的外围防线。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为何选择以徐州为主战场?

同时,徐州“剿总”司令部还下令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都退回到徐州外围。11月6日,原来隶属于华中“剿总”司令部的黄维12兵团,被调来淮海战场,经过蒙城、宿县向徐州靠拢。后来,随着黄百韬第7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碾庄地区,徐州“剿总”司令部又调来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徐州及其周边一共囤积了80多万国军,这为淮海战役不断做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徐州“剿总”司令部之所以下令让所有部队都向徐州靠拢,一方面固然是保护徐州“剿总”司令部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收缩战线的意图。徐州“剿总”司令部希望80万国军背靠背作战,避免像辽沈战役那样,长春、沈阳、锦州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逐一消灭。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为何选择以徐州为主战场?

徐州“剿总”司令部看中了徐州比较发达的交通,能够适应大兵团作战。当时,徐州有两条铁路经过,分别是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津浦铁路是一条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陇海铁路是一条连接甘肃兰州与江苏连云港的铁路干线。徐州“剿总”司令部将所有的部队都部署在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形成一条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的“一点两线”防御阵线。这条防御阵线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进可攻,退可守,处于不败之地……

然而,徐州“剿总”司令部打得一手如意算盘,却没有想到“固若金汤”的堡垒从内部瓦解了。

《大决战》中的淮海战役,为何选择以徐州为主战场?

11月8日,负责防守京杭大运河的国军3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率领59军、77军所辖38师、180师、132师及37师一个团共2.3万名官兵,在运河前线战场起义。张克侠、何基沣起义后,在国军的“一点两线”防御阵线上撕下了一条口子,华东野战军得以穿过这条防线,切断黄百韬第7兵团的退路,将之拦截在碾庄镇(今属江苏省邳州市),经过一番激战后全部消灭。

在那以后,近一个月时间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围绕着徐州,与几十万国军展开激烈的角逐,直至11月30日,徐州“剿总”司令部被迫率领30万守军逃出徐州。

关键词:大决战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