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大决战》里的陈布雷: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当了高官(2)

当时,中国和日本为了山东问题发生交涉事件,引起舆论界的评论。陈布雷就这一事件,撰写了许多社论,与持不同观点的《中华新报》反复辩论。这引起了著名报人、《中华新报》主笔张季鸾的注意。张季鸾称赞说,《商报》社论为“论坛寂寞中突起之异军,辗转探询,始知著论者为陈、潘二人”。

这里的“陈”,自然是指陈布雷。

张季鸾和陈布雷“不打不相识”,反而成了倾心相交的好朋友。

1925年5月30日,上海租界发生著名的“五卅”运动。陈布雷身处上海,自然高度关注。为了更准确地撰写评论文章,陈布雷亲自到现场去探访消息,又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换意见,撰写了一批重量级别评论,“故能把握问题中心,而所有议论,均能在群众中发生影响”。

随着陈布雷在报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将他与京津地区的著名报纸主笔颜旨微并称为“南陈北颜”。

1926年,陈布雷告别了新闻界,加入政界,成为了一名“笔杆子”,官职越来越高。但是,陈布雷人在政界,心在报界。

多年以后,陈布雷二任夫人王允默回忆说:“先夫子常谓:一待国家太平无事,即当摆脱政务,重回新闻记者之岗位,专以文章报国。”

抗日战争初期,陈布雷起草撰写了那篇著名的抗日演讲稿:“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这篇演讲稿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

虽然陈布雷身上有着“笔杆子”“御用文人”的标签,但他是一个“另类”,保持着正直清廉、秉公无私的风骨。他厌恶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愿意让子女从政。如此看来,陈布雷不失为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

关键词:大决战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