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陈家镛诞辰100周年丨心底无私天地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冶金总是和烈火紧密相联,而他在冶金技术上另辟蹊径,结合我国矿产实际情况,开发湿法冶金技术,将现代化工的手法与冶金相结合,使得我国冶金效率大大提高。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我国湿法冶金学科的奠基人——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今天是其百年冥诞。

陈家镛诞辰100周年丨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怀科技报国梦想

陈家镛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金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为了躲避战乱,举家搬至成都市区青龙街的祖屋居住,陈家镛在离家不远的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和成都县立中学校(现成都七中)度过了十二载光阴。

能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入读成都当时最好的学校,陈家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学习勤奋刻苦,待人热情诚恳,在学业和操行方面都出类拔萃。

1947年,陈家镛作为公派生,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该校化学化工系主任这样评价他:聪明好学、功底扎实、勤奋上进。

陈家镛诞辰100周年丨心底无私天地宽

1949年5月,做博士论文“测定碳汽化反应速率”时自己动手安装的实验设备

1952年秋天,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的陈家镛,应伊利诺伊大学H.F.约翰斯顿教授邀请,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工作,他们取得的部分成果在美国《化学评论》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并被不断引用至今。

开拓湿法冶金新领域

1956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中国留学生的归国之路不再受阻。陈先生和夫人刘蓉决定实现他们的夙愿,带着两个花朵般的女儿回国。可就在启程前,家中突然闯来一个莽汉,自称是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员”,问的都是挑衅性问题:“有没有接触美国国家机密”,“回国带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回到共产党中国去?”等等。早有准备的陈家镛不慌不忙,从容应对,终于把那莽汉打发走了。

回国后,陈家镛先生和郭慕孙先生受叶渚沛先生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前身)担任研究员。高温冶炼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宝,这种“古法”又称为“火法”。可是“火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遇到复杂难选矿,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许多珍贵的矿物只能被当成矿渣处理。

二战期间,因为要提炼铀,出现了“湿法”冶金。它利用化学溶液对矿物进行浸取,然后再用萃取方法将有用金属分开,因为这种方法耗能低、污染少,所以特别适合处理难选、复杂、低品位的矿物。从1958年起,陈家镛担任了化冶所的“湿法研究室主任”。这是国内第一个湿法冶金研究室,陈家镛也因此成为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他结合我国矿产和冶金工业的实际,开发出了一批先进的湿法冶金新工艺,许多复杂难选矿从此变“废”为宝。

陈家镛诞辰100周年丨心底无私天地宽

陈家镛将现代化学的手法与冶金相结合,使得我国冶金效率大大提高,中国的冶金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同时,他也是我国绿色化工冶金最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最早提出要加快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创立中科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陈家镛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