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民国初年的工资大约是300块大洋,他买房的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是花了4100块银元,在北京买了二十七间瓦房。后来又花了1000块,买了阜成门内的一套房。但是,这里要着重强调一点,你对比房价来算民国时期的银元,得出来的结论一定是荒谬的。有的人也喜欢对比米价,实质上,米价也无法衡量银元价值,因为米价动荡太厉害,且丰年饥年不一致,你再对比现在恒定的低廉米价,根本无法得出正确结论。也不能对比教育部长、委员长、校长的工资,这和我们这群普通百姓的数目没什么关系。
同时,绝对不能套用世纪三十年代的工资,来对比鲁迅在上世纪一零年代领的工资。鲁迅的工资是1919年(民国初期)左右的三百块大洋,不是1933年(民国中期)左右的!当时通货膨胀很厉害,就好比一个后生拿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十块钱工资,和九十年代的三十块钱等同,怕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我们应当看民国初年最最普通,最最常见的工人、小工、最普通职员的工资是多少银元,才能得出有效结论。
在民国初年,清华外教狄登迈调查了北京最普通居民的收入。其中,1918年,北京居民最底层的收入是1.66银元/月,即每个月才得一块六。
又,北京五口之家,一年收入需100块大洋,才能维持生活。
这就是说,北京最普通的五口之家,月入必须达到八、九块钱,才能不至于很窘迫。这是在北京户口有房的情况下的生活条件,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是只有一块六。
亦即是说,当年北京市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资,是月入一块六,可维持基本生活。
现在北京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资,是月入2000元。
即,(1918年的)1块大洋=(2017年的)1250元人民币
我们换个算法,来确认这个数据。
民国初年,北京普通工人的常见工资为2块大洋(譬如段公馆中的佣人、在工地干活的普通工人、饭店的伙计)。
目前(2017年),在北京干活的普通工人(非技术工),最常见到工资是3000元左右。
即,(1918年的)1块大洋=(2017年的)1500元人民币
好了,结论差不多出来了。
民国初年,1块大洋合现在的1200~1500元人民币。
鲁迅每月领300块大洋,合现在工资40万人民币。
所以,鲁迅可以花800银元在阜成门内买一间房子,花200块银元置办家具和装修。这等于是花了150万人民币左右,看来当时北京的房价并不是很高。
民国初年物价基本平稳,1920年涨过一次,1926年以后物价飞涨,但鲁迅的工资也涨了。同时,民国初年,在上海大户人家置办一桌最名贵的知宾酒席,也只要两块大洋。你要说当时1块等于现在300块,那不是搞笑么?
现在上海大户人家花600块一桌席?
一桌3000块是对的。
足以见得,民国初年1块大洋=现在1500元是可信的。
以后再通货膨胀也不用怕,你只需要记住:
民国初年的2块大洋,是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就可以了。
所以,民国初年1块大洋
=
1980年的15元
=1990年的50元
=2000年的350元
=2010年的900元
=2017年的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