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社会记忆 > 正文

揭秘:赫鲁晓夫如何吹“导弹”牛皮唬住美国?(3)

揭秘:赫鲁晓夫如何吹“导弹”牛皮唬住美国?(3)
2020-03-27 11:16:43 中华文史

这个时期的苏联的确“光芒四射”。1960年是例行军事技术视察年,从导弹的陆续列装,到部队“导弹观”的提升,再到作战能力的逐步提升,无不显示苏联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1960年5月,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1961年4月,加加林成太空第一人。但这只被赫鲁晓夫称作向太空放飞的“春燕”无法阻挡美国战略力量增强带来的“倒春寒”。

1961年9月,美国中情局经过精心评估后正式向肯尼迪通报说,在导弹领域,美国走在苏联前面。10月,肯尼迪授意国防部副部长吉尔帕特里克发表一场演说,首次向外界披露美国的核力量。吉尔帕特里克称:“铁幕并不是牢不可破,以至于强迫我们去接受克里姆林宫所炫耀的表面价值”。这一演说让西方找到了自我:原来,不存在所谓的“导弹差距”——劣势方不是美国,恰恰是苏联。

瞒天过海,触发危机

即便在“导弹差距”的气泡被戳破后,赫鲁晓夫依然挥动他最拿手的武器,并进行了一次大手笔的“瞒天过海”行动,结果引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这一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是最具冒险性的战略欺骗,苏联硬是在中央情报局眼皮底下,将几十枚导弹、几十架飞机和4400名军人运往古巴,而且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大得多的核弹头。这场骗局的“操盘手”当然是赫鲁晓夫,他未等签署行动协议的古巴人离开苏联,便远离克里姆林宫,开始“全苏大视察”,以期用此种“战略佯动”转移关注点。他将行动计划局限在只有54人知晓的范围,驻美外交人员、情报人员都被蒙在鼓里,连苏美首脑秘密联络员博利沙科夫也全然不知底细,只能在客观上成为一种战略掩护。至于执行远洋运输和工程修建任务的部队,更是有着大量可圈可点的战略伪装故事。

“阿纳德尔”行动标志着赫氏欺骗由“动口”向“动手”转变,赫鲁晓夫想的就是“往美国人裤子里塞只刺猬”。漫长的冷战期间,美国几次动过使用核弹的念头,这次最具一触即发之势,显示赫氏这步棋使美国受到切肤之痛般的威胁。谢尔盖曾这样记述父亲的心理活动:“谁掩盖得好,蒙骗高明,谁就是赢家。”不过,赫鲁晓夫最终“冒险”失败,他持续6年的导弹欺骗战也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冷战,历史趣闻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