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自古以来,那看上去无比明亮的闪电,就不止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与古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天象”。
而在古代各类雷电灾害里,最为触目惊心的,当属雷电造成了一场场火灾,这事儿,就连帝王家也难幸免。三国孙权的皇宫,唐玄宗的东京应天门观,明王朝的太庙,这些古人眼里极难接近的“重地”,都曾被闪电打成一片火海。特别是明朝崇祯十六年,大明太庙遭到雷电轰击,通宵的雷雨下,“太庙神主横倒,诸铜器为火所烁,熔而成灰”。是为明朝亡国前夜,又一凄惨场景。
“皇家禁地”尚且如此,民间对闪电的抵抗力,自然更脆弱:南北朝年间的恒山宝林寺,就曾经“电火烧塔下佛面”,宋朝的“钦州大雷震”,也是“火焚城屋”,元朝年间元大都的万安寺大火,竟是“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这雷电中天降大火的惨景,甚至让“帝为之泣”。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州雷灾,也是“击损田苗”,还“毁神乐观祖师殿”。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别管是皇帝抹眼泪,还是求神拜佛,闪电带来的破坏,都是拦不住。
也正因闪电如此巨大的破坏力,所以古人对于“电”,也是常年敬畏,因此也衍生出种种关于“电”的传说。在《山海经》里,就有了专门产生雷电的“雷泽”,负责“发电”的“雷神”长着“龙身而人手”。发展到宋代,“发电”这事儿就不是“雷神”一个人战斗了,“雷神”负责打雷,“发电”则是“电母”来负责,《集说诠真》里形容电母是“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元朝以后的民间小说里,“电母”还多了一个通俗称号:活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