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梁思永、董作宾曾受施昕更之邀在发掘现场查看过良渚遗址,并对这一发现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1939年,考察过良渚遗址的梁思永先生,经过一番比较研究,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这一点和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便提出良渚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这个结论,统治了考古学界将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
考古学家夏鼐
直到1957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干后褪色,没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那种标准的蛋壳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东龙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却较少。陶鬶发现不多,也不是标准的龙山文化的形式。”才彻底推翻了之前的论调。
2年后,他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全新的命名,它标志着良渚是有着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一个考古学文化,与龙山文化彻底区分出来。
这个概念提出后,专家们才开始着手考察它的源头,并先后于1975年、1979年提出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命名。最终,考古学家通过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草鞋山的地层堆积,确立了三大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良渚文化虽然发掘出了一些文物,但始终没有那种能入选“十大考古发现”的大成果,这一时期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对其文化内涵认识的确立上。终于在1986年,这种小打小闹的局面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代表”。
凭啥良渚文明能代表五千年?
其实,在良渚文明被肯定之前,“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这句话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
在中国,夏商周的年代序列,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常识,而一旦说起夏朝以前的确切历史,很多人都答不上来;而世界上,普遍认为中国只有三千年文明,是远远短于古埃及、古希腊的。
难道中华文明的源头,真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无法更进一步了吗?这项摆在中国历史学家面前的世纪难题,在良渚遗址成功申遗后就迎刃而解了。但问题是,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关键就在于从“文明”到“文化”这一字之差!良渚文明的确立,在学术上正式夯实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这一说法的考古基础。
按照《全球通史》的说法,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而良渚文明之所以能被世界认可,离不开古城的发现。
航拍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遗址、良渚古城区和外郭区等部分构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而著名的苏美尔人乌尔古城面积仅0.6平方公里)。
其中根据测年数据,良渚古城的塘山、水坝、反山、莫角山宫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城墙约距今4800年,外郭大致距今4700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惊人发现:
1.复杂的水利系统
良渚遗址外围水利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