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铜鼓座。山西考古博物馆供图
阐释山西中原化历程
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帝国发展的关键阶段。山西经历了晚商方国对峙、晋国称霸春秋,再到秦汉的天下一统。展览第三单元展出了闻喜酒务头、翼城大河口、襄汾陶寺北墓地等出土的文物,这些考古发现,阐释了山西地区中原化历程,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认知。
展厅里,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的3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引人注目。“铜豆的捉手纹路细密,铜壶的花纹繁而不乱,铜鉴体积很大器壁却很薄,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山西考古研究院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武俊华介绍。
春秋中期,晋文公败楚师、盟诸侯,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国政治经济实力雄厚,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襄汾陶寺北出土的铜鼓座、镂孔铜豆等,代表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展厅里的触屏互动设备带领观众“亲临”考古现场,重温襄汾陶寺北墓地一座贵族墓葬的发掘过程。跟随指引深入墓室,一件件文物铺陈在眼前。“这是春秋时期的铜鼓座,点击屏幕放大,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蟠龙上的蟠螭纹。”武俊华在互动设备上为记者演示。通过热点按钮,还可以对比观看文物出土时的原始形态和修复后的完整面貌。
一个展柜的上下两排,分别放置着朔州后寨墓地出土的两组器物。上排的5件陶罐体积小,底部“三足鼎立”,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下排的4件陶壶体积较大,底部平坦,属于中原农耕文化代表性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