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1945年3月,美国援华运送物资的车队途经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时的情景(资料照片,陈亚林提供)。右图:2015年6月24日拍摄的二十四道拐”(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原标题:穿越时空的抗战遗迹今昔对比照回望历史
记者从重庆出发,途径贵州进入云南,沿途采访了滇缅公路等抗战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历史遗迹,并通过今昔比照的方式,用间隔半个多世纪的照片回顾抗战历史。
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翻拍资料)惠通桥由云南保山爱国华侨捐款修建于1933年,1938年修建的滇缅公路利用惠通桥连接怒江东西岸的保山和龙陵,是怒江上的“抗日功勋桥”。
2015年7月6日拍摄的惠通桥。
抗战期间,一辆吉普车通过滇缅公路惠通桥旁的老虎嘴(资料照片)。“老虎嘴”在怒江峡谷西岸龙陵县境内,位于怒江上惠通桥遗址往潞江坝方向约100米处,是一个状如虎口的悬崖。
2015年7月6日拍摄的“老虎嘴”
抗战时期的云南驿机场(资料照片)1942年日军侵占怒江以西后,云南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茶马古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在此交会,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重要的前线机场。
2015年6月29日同位置拍摄的云南驿机场遗址
1945年1月史迪威公路通车后,一辆吉普车通过畹町桥驶向缅甸(资料照片)畹町,傣语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横跨中缅界河的畹町桥,是“抗战运输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滇缅公路于1938年建成通车后,许多南洋机工经过畹町桥回国参加到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战斗中,大批国际援华物资经过这里运往中国抗日战场。
2015年7月9日拍摄的中缅边境的畹町桥
抗战期间美军吉普车队通过惠通桥旁的滇缅公路(翻拍资料照片)
2015年7月6日新华社记者“重走滇缅路”车队通过惠通桥旁的滇缅公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战败以后,被德国占领,在1940年的时候法国以前的国家机构和所谓共和国的地位被取消。在此期间,部分法国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里面就有戴高乐率领的自由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