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留给乾隆的这个辅政大臣叫张廷玉。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在康熙年间参加科考入翰林院,后被调到南书房给康熙做秘书工作。
康熙死后,张廷玉的新领导雍正尤其看重他。看看雍正年间,张廷玉的职务: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就知道张廷玉在雍正眼中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仅如此,他的秘书工作更是得到了雍正的一再赞赏,说他:“精敏详瞻,悉当圣意”,又说:“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
所以,雍正临死时,将张廷玉留给乾隆做辅政大臣,并特意下遗诏:“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配享太庙,在清朝汉臣中也只有他一个人,可谓荣耀之极。然而,就是这份荣耀,让他犯个错误,惹怒了乾隆,以致于晚年凄凉。
乾隆并不喜欢雍正给他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鄂尔泰、张廷玉和允禄。所以他搞允禄,说他“坐与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停双俸,罢都统职”,让他回家洗了睡。接着,又以御史弹劾为由头,威胁鄂尔泰:“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不过,鄂尔泰死得快,乾隆上台十年他就死了。乾隆没来得及惩治他。
张廷玉谨小慎微,乾隆找不到由头。于是就说他:“以缮写谕旨为职”,又说他:“毫无建白,毫无襄赞”,还说他:“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
这些话,综合起来,意思就是说张廷玉,不过会写点材料,在我上任这十几年里,没有什么功绩,不过因为他任职的年头长,就像古董一样,是当个摆设而已。
既然皇帝说到这份上了,张廷玉也有自知之明,向乾隆陈疏“老病乞休”。
(老病乞休,图片取其意)
但是乾隆却又不高兴。认为他虽老,却还能为清政府服务。提前退休,表面上看是淡泊权位,但其实是想全身而退,将利益最大化。先皇既然说你“配享太庙”,再怎么样,也要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吧。
总之,坚决不放。
乾隆十三年,是个多事之年,对乾隆是,对张廷玉如是。
这年张廷玉编修的《御制诗集》,被乾隆发现了两个错别字。按说,把错别字改过来就好了。可是乾隆在这件事上非要大做文章,剥夺了这位老同志的世袭伯爵之位。
依然是这年,乾隆老婆孝贤皇后去世。乾隆特别宠爱孝贤皇后,在悲痛中,为孝贤皇后举办了历史上规格最高的葬礼。在这场葬礼中,不少大臣由于一点点纰漏,就被乾隆要了命。连他的儿子,由于在葬礼上哭得不够凶,也被他明白地说出,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会写材料的张廷玉也犯事了,由于在祭文中用了“泉台”两个字。乾隆非说不够尊贵,又被罚俸一年。
乾隆十四年,乾隆下旨恩准年迈的张廷玉不必早朝,还让别人取代了他的首辅之位。张廷玉明白乾隆的用意,于是再次向他提出退休,乾隆也觉得张廷玉的确是太老了,所以恩准了。
张廷玉终于安然而退,按说他该赶紧告老还乡,回家颐养天年的。可张廷玉是个儒生,太看重“配享太庙”这个荣誉。所以他在谢恩时,对乾隆提了个要求:“蒙受世宗遗命得到配享太庙殊荣,乞求圣上将所说立为凭证。”
(乾隆早朝)
乾隆觉得张廷玉这是不信任自己,还抬出他爹雍正来压自己,心里很不高兴。不过,还是给张廷玉写了个保证书。
张廷玉拿着保证书,觉得自己这一生值了,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张廷玉在出发前,按规矩应该上朝谢恩。谁知道由于年迈,累得起不来床,只好打发儿子替他上朝谢恩。乾隆怒不可遏,认为张廷玉要赏赐的时候就能上朝,谢恩的时候就不来,好像“配享太庙”是他理应该得的,退朝后,便当着大臣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
乾隆发脾气的时候,大学士汪由敦就在后面跟着。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情知不好,暗中给张廷玉通风报信。张廷玉知道后,吓得魂飞魄散,赶紧爬起来,爬去上朝谢恩。这下乾隆更不高兴了,你怎么就知道朕发脾气了呢?他认为张廷玉在朝中有朋党。经过查实,汪由敦被革职。
这时候,又遇到了事。乾隆皇长子永璜病逝。张廷玉本来已经获准告老还乡的,但自己是永璜的老师,只得留下来。不过初丧过后,张廷玉又提出要走。本来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乾隆却大发雷霆,好你个张廷玉,不光对我没感情,对你的学生也没感情。这样的人,如何“配享太庙”?于是他宣布,剥夺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张廷玉竹篮打水一场空,灰溜溜地回去了。张廷玉的厄运还没有终结。他回乡后不久,由于亲家朱荃贪污受贿,乾隆认为张廷玉必有牵连,命他“尽缴颁赐诸物”,并罚白银一万五千两,还借着这个机会,让人抄了他的家。张廷玉就在这种凄惶中去世了。
张廷玉去世后,乾隆赦免了他的全部罪过,又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此举,赢得朝廷上下赞誉一片。不过,张廷玉已经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