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说:“伯承同志是勤读不倦的模范……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他对上级命令和指示,从未粗枝大叶,总是读了又读,研究了又研究,力求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而加以实现”“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刘伯承资料图
读《邓小平军事文集》,了解到刘伯承同志常常批评自己,说他对于时间太“势利”了。
势利,本是一种对有权势的人趋奉、对无权势的人歧视的恶劣作风。那么,素有“军神”美誉的战将,怎么会用“势利”这样的贬义词,来形容自己对时间的态度呢?
先看看小平同志是怎么说的。他说:“伯承同志是勤读不倦的模范……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他对上级命令和指示,从未粗枝大叶,总是读了又读,研究了又研究,力求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而加以实现”“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再看看伯承同志自己的故事。1945年,战事紧张繁忙,但他仍挤出时间孜孜不倦地阅读《政治经济学》。有的干部不解地问:“现在打仗这么忙,你还有心学习政治经济学?”他回答说:“工作越忙越得学,时间越紧越得挤。现在是打仗,打完仗全国胜利,大搞经济建设,我们不懂政治经济学,怎么去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到那时再学就晚了。”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刘伯承同志所谓对时间的“势利”,其实是谋人民解放之大势,计战争胜利之大利,尽一切可能把时间分配给学习、工作、思考等有益的事,而不让烟酒棋牌乃至打球来挤占有限的时间。同时,做有益的事他也力求高效,养病之余著书,骑马指挥打仗,下马提笔译著,炮火声中研读,搂草打兔子,多重收益。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答案是那时解放战争已经开始进入解放全中国的阶段,为此必须攻占东南沿海的数千岛屿。这些任务被指派给第三野战军,也就是一直在华东及邻接地区作战的主力部队
文|马思宇盛差偲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囊括了抗战期间出版的有关抗战、中日关系出版品;战后出版的各类档案、文献、影像、史料集;国家各级档案机构所藏相关档案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数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