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与魏忠贤不一样。他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言听计从。《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当李自成大军进攻京城时,许多朝廷重臣逃的逃,降的降,倒是王承恩这样的太监承担了防守重任,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然而,在李自成大军的猛烈攻击下,京城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3月19日,崇祯皇帝在众叛亲离之下,逃到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景山)。陪伴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只有王承恩一个人。
崇祯皇帝在蓝色袍服上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随后,崇祯皇帝不顾王承恩的劝阻,自缢于山腰寿皇亭附近一棵歪斜的老槐树上,终年33岁。
王承恩随即吊死于旁边的一棵海棠树上,为崇祯皇帝陪葬。《明史》记载:“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
3天后,李自成军队发现了崇祯皇帝和王承恩的遗体。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葬于田贵妃的坟墓,将王承恩附葬于陵墓旁边。后来,福王朱由崧创建南明政权,知道了王承恩的事迹,给他追赠谥号“忠愍”。
清朝入关后,出于“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名义,以及笼络民心的需要,对崇祯皇帝进行了厚葬,将他葬于明朝皇陵群,陵墓为思陵。同时,清朝顺治皇帝为王承恩在思陵前修墓立碑,让他成为崇祯皇帝的陪葬人。
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两次给王承恩撰写碑文,表彰他“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忠君思想。
就这样,明十三陵里有了独一无二的太监坟墓。如果明朝历代皇帝地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