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今朝论史 >

曾是明清四大镇之一的朱仙镇 如今存在感为何那么低?

昔日的明清四大镇,今天都怎么样了?

汉口镇成为武汉市区的一部分,其所在的江岸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和内陆第一大港;

佛山镇成为佛山市区的一部分,是武术之城、狮艺之乡,也是我国四大丝织业中心之一;

景德镇成为江西省地级市,不仅是“世界瓷都”,后来还是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

那么,还有一个镇呢?

它是四大镇中唯一一个位于我国北方的镇,也与岳飞有点关系;它曾有着江南水乡般的秀丽,也多次在黄河水患中浮浮沉沉。

它就是朱仙镇,时至今日还延续着古时朱仙镇的名字,在河南开封之邻讲述与见证着中原大地几千年的变迁。

今天的朱仙镇看起来安静、古老,好像并没有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换了面貌。可是,忆往昔滔滔不绝的历史洪波,朱仙镇数次没落又数次重生,曾经的它宛若一颗跳动在华北平原西部的心脏,迸发着经济活力与迷人的生命力。

朱仙镇的兴与落

朱仙镇,兴也水运,落也水运。

春秋时期,朱仙镇位于郑国东北边陲。当时,郑庄公为保领地,命大将郑邴在朱仙镇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名曰“启封”。至两汉时,因要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更名为“开封”。而当时在开封城西北边的朱仙镇,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居民点。

起兴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建都东京开封府,这座城市一度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城。如此多的人聚居在一起,定会产生较多的物资需求,而物资从何而来?便利快捷的水运是不二之选。

于是,在开封城周围的四条便于漕运的河流逐渐成为北宋时期的“漕运四渠”,其中蔡河紧邻朱仙镇,朱仙镇因此成为开封附近的重要水运枢纽,其人口也一步步增长起来。因水运带来的兴盛,“朱仙镇”的称号于北宋末,首次见诸史料记载。

北宋漕运四渠图

南宋时,名将岳飞还曾在朱仙镇建功立业。靖康二年,岳飞两次胜金军。当时,宋高宗赵构企图南逃,岳飞直接上书反对此举,竭力请求宋高宗返回东京。可是,当时岳飞的上奏属于越级行为,惹恼了皇上,被以臣子越级、言语僭越一类的罪名革职。三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随后任统制,随都统制王彦等带领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收复了卫州新乡县。

关于岳飞的绘画

绍兴十年,金人撕毁“和议”,大举进攻南宋。岳飞接到宋高宗的亲笔诏书后,立刻率军士向中原进发,于河南郾城打败金军。后岳飞部队又乘胜追击,一路赶至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将金军杀得片甲不留,是为留名青史的“朱仙镇大捷”。

不过,尚有学者认为,朱仙镇一战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原因有二:其一,目前与岳飞有关的书籍曾遭残损和散落,难以凭借不完备的资料作出论断;其二,在《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中兴十三处战功录》三本史书中,均未见对朱仙镇之战的记载,且在宋高宗诏札和岳飞捷奏中也未曾提及。时至今日,史学家仍对此事件的真伪意见不一。

虽然岳飞的“朱仙镇大捷”在史实层面还没有定论,但朱仙镇却留下了一座古老的岳飞庙。这座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曾吸引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等历史名人到此赡分留墨。

经过数次翻修,朱仙镇的岳飞庙至今依然香火不断。

首落与再兴

元代前期,黄河向南由涡水等支流夺淮入海,后来因人们堵口修堤,黄河河道逐渐北移,之后,以商丘至徐州入泗水为正流。后来,曾经的“漕运四渠”相继淤塞,不能继续为开封城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开封由此不通漕运,以致人口规模与经济地位大不如前,旁边的朱仙镇也难以幸免。

至明嘉靖六年,汴河淤塞,河南没有了对外联系的水道。而发源于开封府荥阳县,经朱仙镇过尉氏、扶沟、西华等县,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入安徽境,在颍州府正阳镇汇入淮河的贾鲁河似乎可成为河南与外界通航的重要水道。

因此,当时的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疏浚贾鲁河。工事完成后,贾鲁河从此成为一条沟通河南与江淮的通航水道。朱仙镇紧邻开封,又在贾鲁河之上,这座古老的城镇渐渐在贾鲁河的柔波细浪中走进了它红极一时的岁月。

明人黄汴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是明末旅行商贾的必备手册,里面载有当时由淮安至汴城(即开封)的水运路线:“淮安。十里湖口闸。十里移风闸……北廿五里周家店。十五里李方店。三十里西华县。一百廿里李家潭。四十里朱仙镇。起车。四十里至汴城。”能够被记录在商贾惯用的行程路线,想必当时的朱仙镇也是这一带的经济重镇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是元代的贾鲁治河使得朱仙镇的经济地位在彼时得到提升,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元代确有一官员名为贾鲁,因当时黄河于曹县白茅决口,在鲁西南一带泛滥达七年又入会通河北流,贾鲁为解决此患提出了挽回黄河故道的计划,并得到采用。当时,贾鲁发动大量人力、物力,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疏浚黄河故道、堵住黄陵决口、修筑堤防等一系列工事,耗费了中统钞184.5万多锭,解决了水患,实为治河史之罕见。为了纪念贾鲁治水,后人遂将流经朱仙镇的这条河命名为“贾鲁河”了。

再落与又兴

明末,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曾与明军在朱仙镇有过一次重要战役。

崇祯十五年二月,李自成与罗汝才联军攻破襄城,次月,接连攻下河南东部十多座城邑,并将围攻开封。惊闻此讯,明廷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和总兵左良玉、杨德政等率数十万大军援开封,各路人马先李自成一步抵达朱仙镇,成功会面。

面对声势浩大的明军,李自成采取围城打缓战法,在西边占据了较高地势,阻断了上游的河水。接着,李自成命部下在朱仙镇西南部挖了长达百余里、宽约一丈有余的深壕,将明军环绕。

《朱仙镇》连环画封面

而明廷临时组建起来的援救大军,其实内部并不团结。加之李自成不仅断了明军水源,还切断了他们运粮草的路,这数十万大军一度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见农民军势盛,左良玉悄悄率自己麾下的十万军士抢了诸营马匹,想向襄阳南逃。谁知一众军士还没走几步,就接连掉进了李自成事先挖好的壕沟中,人仰马翻成一片。李自成立即率军杀来,数万士卒直接投降,仅剩几千精锐跟着劫后余生的左良玉逃往了南方。之后,李自成之部不仅获得了大量兵力补充,还有马匹数千、军械火器不计其数。此役之后,李自成进攻开封。

同年九月,开封城被决口的黄河水淹没、城墙尽毁,几十万人葬身鱼腹。不过,对于究竟是谁水淹开封,在各史料中仍旧说法不一。从目前史学研究来看,有史料支撑的说法大致有四:李自成掘河淹开封、明官兵掘河淹开封、明官兵和李自成先后掘河淹开封,以及黄河自然决口。虽然此事尚无定论,但开封城的确在那次滔天巨难中沉沦了。

前有战事、后又遇开封城被毁,此时的朱仙镇在乱世中再次没落,经济发展再次中断。

后来,随着清王朝建立、政权逐渐稳定,朱仙镇日益恢复了往日繁盛,并在此时再度兴盛。

此时,往来开封的士人商旅,不免要经过朱仙镇走走看看。结合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江南士子计划去开封会友,却因一路舟车劳顿而行囊空空,于是决定前往有名的朱仙镇采买。坐着船,士子沿着贾鲁河一路向北,发现途中有越来越多的船只与他擦肩而过。于是士子探出头去,仔细打量一番,发现不仅有商船、客船,还有体积较大的货船。士子心想:“不愧是远近闻名的朱仙镇啊!倒是更想看看它的真面目是何等热闹了!”

正如此琢磨着,遂听船夫一叫,朱仙镇已到。士子大喜,倏地站起来,却不料他临行前刚扯了缥碧色段子做的长袍被木椅上翘起的短刺划破了。“天哪!本想光鲜地去见旧友,这下可好,连个像样衣裳也没了。”士子一下失了兴致,站在船舱中,又急又恼,想来这北方也无甚丝绸罗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船家见客人久久未下船,便上前询问原因,看了那破着洞的料子,轻松一笑说:“咱当什么事呢!客官下船后可以去西镇看看,那边一定有你要的样式,要多少咱这儿都有!”士子一听,喜上眉梢,整理好大起大落的心情,准备去西镇一探究竟。

原来,这朱仙镇以贾鲁河为线,分为东西两镇,西镇聚集了不少成衣店,还有很多晋商设的票号。在客栈安置好行囊后,士子沿着估衣街缓步走着,惊喜万分,发现这里不仅有丝绸锦缎,还有非常多卖缨帽的店家。他数了数,竟有缨帽行40家、缨帽铺8家!

士子当即加快了脚步,心想这下好了,不仅可以置办一身华服,还可以配个精美的帽饰,岂不风光!不到半日光景,士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一应衣物全部置办齐全,这才发现肚子早就开始咕咕叫了。于是,士子在熙攘的人流中拦下一路人,操着不怎么标准的北京官话问道:“附近可有吃饭的地方?”那路人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便热心答道:“这附近自是有的,只是东镇那边有更多好吃的东西,您不妨多走几步路,去那边看看吧!”士子谢罢路人,便向东镇走去。

朱仙镇的街道还算严整通达,一路走来,士子所经顺河街、杂货街、曲米街,每条街都更为热闹、更为繁忙。看到一家杂货铺有很多人在采买,他便也挤了进去。粉皮、金针等一下子吸引了士子的注意,这些都是开封一带的特产,他此前鲜有见过。随着目光的移动,士子惊觉店里还有茶叶、瓷器、纸张等物品,他突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南方老家一般,怎的这里竟有如此多南方玩意儿!

走出杂货铺,正感慨此处经济繁盛,士子与迎面跑来的一少年撞了个满怀,正想问那少年为何如此急迫,少年主动说道:“实在抱歉,我家母亲正急着酿酒,喊我速买些酒曲带回!如冒犯到了先生,还请恕罪!”士子抬头向前一看,发现这里有不少卖酒曲的店铺,想必是因盛产小麦吧!回过神来,士子和善地同少年道别后,便进了饭店吃饭。吃了面、品过口味不同于南方的酒、又尝了不少五香茶干后,士子便想再沿着没走过的街道散散步。

他又经过了炮房街、油篓街、晓先街等,也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只是有点奇怪,东镇不似西镇,这边的会馆建筑新旧极为不一,且参差错落、新旧夹杂,看起来不像受官府之命统一翻修的样子,也并不是有钱人家的房子更新,因为明明有的店铺生意红火,却仍然陈旧。

正这么想着,士子看到街边有一小贩闲来无事,便上前询问,那小贩上下打量了一番面前的外地人,说道:“先生一看就是刚来这里吧!您是不知道,只要那黄河一决口,我们这镇子就没好日子过。这不前些天刚来了一波大水,冲坏了不少房子呐!你看那边,那老李头啊今年都修了第三次房子了!”士子点点头,又追问道:“同在一镇,为何西镇的房子看起来新旧如若一般呢?”小贩一听,面露无奈:“我们这东镇低啊!连龙王都保佑不住啦!”士子这才彻底明白,难怪东镇有些零星的房子已人去楼空了,想必长此以往,东镇会有更多的店家搬去西镇吧。

忽然,一阵凿木头的声音传入了士子的耳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顺着声音走去,看到了一位约莫耳顺之年的男子在刻木版。“想必这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了吧!”士子平日里就喜欢了解些各地手工艺品,这回见到了早有耳闻的木版年画,颇有兴致,便买了几张装入衣袋,欲带回去收藏。

翌日,士子离开了朱仙镇,前往开封城,那位久未谋面的旧友早就在城门口等着他了!士子开心地一路小跑,走近时细看却发现,不对呀!怎么会这样?竟会有此等巧合?原来,两位好友虽久未谋面,却非常默契地买了顶一模一样的帽子。两人四目相对,先是一怔,后逐渐喜笑颜开,好不快活地进城去了。

走向没落

几番起落,朱仙镇终究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走向了沉默。

清代时,黄河曾多次决口冲入朱仙镇,商人们便多次捐款重建了各会馆。雍正元年,黄河于夏秋时节决口,由贾鲁河南下过朱仙镇,“朱仙镇人烟稠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此次水灾损毁了很多刚刚修建完工不久的会馆建筑,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为此捐资,重修会馆,并且新建了牌楼。后来,乾隆二十六年,贾鲁河又因黄河决口而发大水,朱仙镇再次受到破坏。不久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又对会馆进行了重修,且此次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数量逾千家。这两次修缮工程共消耗了123000两银子,彼时的朱仙镇商业规模之大、商贾实力之强,都堪称最盛。

然而,后来当朱仙镇再次遭到水灾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再无捐资、当地的商人们也再无参与。道光二十三年,朱仙镇再遭水灾,河水带来的泥沙有七八尺深,此次灾后被破坏的会馆建筑等却并没有得到修缮,想必其商业已经走向了衰颓,商人们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接着,光绪十三年时,黄河又决口了,且带来了大量泥沙。贾鲁河的河道且不说通航速度如何,因其河道淤浅,连航行都十分困难。

曾经为朱仙镇带来新气象的贾鲁河,此时在沧海桑田中气息奄奄。而与它相伴相生的朱仙镇,也丧失了最大的优势条件,商业自此衰落,再无往日辉煌。

1906年,平汉铁路建成,从卢沟桥、郑州一路蜿蜒至汉口。随后,不断有一道道公路、一条条铁路从河南内外穿过。朱仙镇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新的交通枢纽不断在铁路与公路的交汇点涌出,它们成为了又一批象征着时代发展与前进步伐的经济重镇。

今日朱仙镇

络绎不绝的商贾、舳舻千里的货船、香火旺盛的关帝庙……喧闹的往昔早已不再。但是,即便黄河的泥沙带走了鳞次栉比的会馆牌楼,消失的运渠带走了来往匆匆的游人商队,只有那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历了起起落落流传到今天。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从北宋初年开始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陆续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与整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学者从制作、艺术审美等方面研究着朱仙镇的木版年画。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只木版年画,朱仙镇五香豆腐干也在传承留下了传统的制作技艺。2009年,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贾鲁河一如往日般静静地流淌着。它路过郑州,看着两岸争相耸立的水泥森林,听着叮叮咚咚的工业脉搏;它途径周口,灌溉着大片的棉田粮地,承载着一队队快艇游船。

而曾经在它怀抱里最为闪耀的朱仙镇,已不见映着波光粼粼的布帆、不闻唤着吱呀声响的马车。砖瓦自是留不住,唯有烙印在文化源流中金灿灿的历史绝响才能被深深地刻进一代代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M]..杨正泰校注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M].开封:1934.

[3]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J].史学月刊,1964(12):38-42+46.

[4]吴朋飞.明初南北转运中的中原运道[J].中原文化研究,2020,8(05):122-128.

[5]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06):93-100+128.

[6]张换敏.河道变迁与市镇兴衰——以朱仙镇为中心的考察[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05):89-90+97.

关键词:朱仙镇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