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权力的绝对化发展应该是个常识。这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地方。好的,可以让精明强干的帝王,能够顺利实施贯彻自己的治国方案。坏的,则让一些不成器的帝王更乐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行事,以至于不顾自己德行,导致朝纲败坏。
中国历史的可悲之处,就是从来雄才大略的帝王少之又少,而不成器的皇上却数不胜数。不过,即使如此,其皇权对于阁权的影响也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譬如明世宗朱厚熜一二十年不上朝,我行我素的炼丹求长生,虽然看似皇权极大,但是内阁的权力也并非剥夺殆尽,无所作为。甚至在他执政初期,一度对于皇权有极大的抑制。
例如明朝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大礼议”之争,因此产生的皇权与阁权的斗争甚至延续了二十来年之久。
明朝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死去,当时受封为“兴献王”的朱厚熜才十五岁。他的父亲是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其时已经去世。朱厚照的死讯传来,一个远在湖北安陆的少年,对于这个远在京师从未谋面的堂兄,其实除了仪礼上改变,内心应该没觉得皇帝死亡与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但是在北京,帝国的中心,皇帝死亡带来政治上的冲击则不言而喻。首先是,继承人的确立。朱厚照活了三十一岁,执政了十六年,但是无子。这样一来,如何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就变成了朝廷当前的大事。慈寿皇太后张氏命令内阁进行讨论,确定未来的皇帝。朝廷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第一个发言,他说“兄终弟及,按序厚熜当立。”皇太后对于杨廷和的建议并没有提出异议,批准就这项决定的意见写入皇帝遗诏,立即执行。其次,迎接新主。遗诏颁布的第二天清早,朝廷就派遣司礼监太监韦霖、寿宁候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带着遗诏、谕令和金制符玺,前往安陆迎接。
正德十六年的五月初,朱厚熜告别安陆老家,开始北上。到了北京郊区,内阁用对待皇太子的礼节迎接他。使得朱厚熜颇为不满。他说,既然遗诏让我“兄终弟及”接任帝位,但是你们却按照太子礼仪来迎接,难道让我来做太子吗!但是杨廷和坚持按照礼部草拟的礼仪文状来行事,朱厚熜不同意。双方陷入僵局。为了打破僵局,改由皇太后率领文武百官上表劝进,劝进表上了三次,朱厚熜才认为名正言顺,起身从大明门进入宫中,改国号为嘉靖,正式登基成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原标题:二战时,西班牙为什么能躲过战火的袭击?全因一个人会“打太极”有一个国家十分特殊,整个二战期间并没有参与任何实质性的战斗,虽然,国内内战不断,但是,基本上避免了二战战火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