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七年(982年),16岁的赵元僖有了自己独立的府邸和属官,可以网罗人才、扩张势力了。但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惘然。原因很简单,他是宋太宗的次子。
诸位皇子中,只有长子赵元佐受封为亲王,其他皇子只是郡王。看似一字之差,可赵元佐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选,而他赵元僖不过是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股。
当然,大哥赵元佐确实不错,他的骑射技艺连契丹使者也赞赏不已,出征北汉、讨伐契丹时还被宋太宗特意带在身边。于是,晋封诸皇子,唯独赵元佐被封为亲王,其他人不过是郡王、节度使等,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人反对。
赵元僖却很不服气。赵元佐只比自己年长一岁,两人的母亲都是普通妃嫔。赵元佐虽然骑射功夫胜过他,可皇子论辩和政事应对,哪一次不是他赵元僖博得满堂喝彩?天下一统,百姓安康,治国靠的是文治,不是武功。不过,就算心中有再多怨恨,面对长兄和父皇,赵元僖依然是一副沉默寡言、谦恭有礼的样子。一千次无用的牢骚,远不如一次致命的出手。一定要忍耐!
就在这一年,大宋朝局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神秘死亡,使宋太宗的四弟赵廷美意识到危机将至,积极笼络宰相卢多逊。宋太宗察觉后,刻意把卢多逊的政敌、前宰相赵普调回京城。赵普果然在数月内就搜罗到大量“罪证”,一举扳倒卢多逊,而受牵连的赵廷美也被罢黜职务,一贬再贬,最后在房州(今湖北房县)寂寞地死去。对赵廷美之死,朝中大臣皆三缄其口。大家都知道,前线冲杀的是赵普,幕后主使则是高高在上、满口仁义道德兄弟情义的宋太宗。就在这时,赵元佐站了出来,请宋太宗出示四叔篡逆的证据。宋太宗大怒。就算天下人都不理解、都斥责他残害兄弟侄儿,赵元佐却不该。他不惜双手沾满亲人鲜血,不正是为了给赵元佐继位扫清障碍吗?
看到长兄惹怒父皇,赵元僖内心窃喜。时机就在此时。
太平兴国八年,宋太宗加封长子赵元佐为楚王,其他四位皇子也被晋封为王。宋太宗看起来是在搞平衡,其实是取消了长子赵元佐“默认皇太子”的地位。赵元僖自然明白其中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