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频道首页 > 闲话历史 > 正文

张发奎:唐生智乱杀共产党人,我不能这样干

2017-12-18 10:16:14    环球网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战争受多种因素影响,战争胜败不可唯武器论,这自然是至理名言;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战争终究是实力的较量,枪杆子在战场上最有发言权。在考察战争时,不研究兵力对比,不追问武器良窳,同样无法真正了解一场战争的底蕴。只有经历过战争洗礼,对后世、对历史抱着一种负责的任态度,当然还有渴求历史真相的访谈者的努力追索,才会得到本文一开始张发奎那样的结论。

作为军人,张发奎可谓戎马一生。他出生在粤北,投入粤军后逐渐成长为粤军中的一员悍将,北伐时率第四军第十师赢得汀泗桥大捷,张发奎的名字常常和“铁军”联系在一起。虽然身处国民党阵营,但张发奎不属于蒋介石的亲信,在汪精卫投敌前,一直是汪的忠实追随者。因此,张发奎和蒋介石毋宁说更多时候是不同营垒的对手。在国共斗争这样一个大框架下,张发奎虽不能说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其思想相对左倾应属事实。从北伐时期开始,张长期与中共党人保持良好关系。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身份,他对许多问题的观察相对可以超脱政治圈子的限制。吊诡的是,正是这样一个思想游走在国共间的国民党人,却在国民党分共后,卷入中共首次武装反抗风暴的中心。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分共后,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加紧运动张发奎,希望他继续擎起革命的大旗。1927年7月,新组成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组织中共在国民革命军中的一部分力量,联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开回广东,号召农民暴动实现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在这关键时刻,张发奎态度暧昧,对必须在共产党和汪之间作出选择,瞻顾徘徊、举棋不定。苏联顾问报告:“首先,张发奎声称,没有汪精卫他不去。接着,张发奎在决定与武汉政府决裂的时间时表现得极其慎重。”对此,张发奎的解释是:“我认为,革命成功之前,革命力量不应该分裂。当然,一旦汪精卫决定分共,我会支持他,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比我更高瞻远瞩。正如我常说的,服从命令是军人的神圣职责。”(92页)显然,张发奎在关键时刻不想独树一帜,政治上不想离开汪,也没有与共产党继续合作的决心。在和共产党保持接触的同时,面对武汉方面要他表态的压力,要求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正式声明退出共产党,同时,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员必须离开。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