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战史风云 >

抗战老兵钱炳坤回忆:从复旦学生到报考黄埔军校(2)

非生既死的残酷

1940年初,我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了国民革命军第26集团军75军第6师,隶属第六战区,战区司令长官为陈诚,驻守湖北、湖南、四川一带,我历任炮兵参谋和炮兵连长。现在年纪大了,都已经记不清究竟参加了多少次战争,只记得在长沙战役、枣宜会战等著名的恶战中,我作为一名炮兵,曾多次幸运地避开了炸响在身边的炮弹。

上前线的那一瞬间就害怕了,但是当枪一响,炮一拉,也就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了。我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有一位浙江老乡在上前线时,挥手和自己告别的场景。他当时很轻松地和我告别,还约好了回来一起喝酒。但是,战争结束以后,回来的却是他的尸首。牺牲绝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壮烈,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一样。

在当时的战场上,打死一个日本兵,大概需要三、四个中国士兵的生命。我觉得首先是两军装备差距巨大,中国军队极度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我们中央军一个正规师也只有一个炮兵营,12门火炮,大多数是苏联援助的旧炮,而且炮弹不够,用起来“斤斤计较”。而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就有5门山炮,而且还有空中的飞机轰炸,双方装备悬殊,日军的战斗力也是远胜于中国军队。

在湖北宜昌城外,日军修建了很多碉堡工事,日军机枪手在碉堡里疯狂射击,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最后我们的炮兵用德国战防炮才轰下碉堡,打扫战场时候发现,碉堡里的日军机枪手的尸体脚上居然有铁链钉在碉堡上,宁死不退,就靠着一点饭团和水打了五天。

战争的烙印

对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我至今记忆深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也一定要注意日本军国主义“咸鱼翻身”。我们是靠拼命,我所在的第六师,从上海淞沪会战到武汉保卫战,两年不到的时间居然补充了三次,而部队补充的前提是三分之一阵亡,这也意味着在两年不到第六师有1万多名将士捐躯。(注:在钱老印象深刻的号称“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枣宜会战,有关资料显示,此役中方54个师约38万人对阵日军约12万人,中方阵亡约3万7千人,日军阵亡约7千人。民族英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于此役。)

一遍遍地回忆抗战时的一幕幕场景,我就想起战争之残酷、救亡之艰辛,不自觉地眼里隐隐有了泪光。我活了下来,我很高兴,死人不会说话,我活着一天,就要替死去的战友说话,就要讲和战友一起打日本的故事。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