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也体现出,尽管明军在装备上依然优于日军,但军队的训练、指挥都已经相当不堪,除了露梁海战和第一次援朝战争的平壤之战外,中朝联军始终未能在其它局部战场取得大胜,且多次在战斗中因一处小的失败而出现“崩盘”局面(例如中路军的新寨战斗),这说明此时的明军,韧性(其背后是军队的日常管理水平和纪律性)都已经大为不如戚继光练兵的年代了,而此时,戚继光刚刚去世(1587年)不过才几年时间。总的说来,这场战争最后之所以能够胜利,主要是依靠中朝在综合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得来的—中朝联军输得起,只要能赢最后一仗就够了,而日军只要有一次大败,就很难再恢复元气。
另一方面,从明王朝中央政权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可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留下的政治遗产,已经所剩无几了,深宫中与群臣赌气而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将整个国家都丢给了内阁打理,在缺乏统一权威平衡的政治体系中,中央政权逐渐成了一个官僚场所,政权的应激能力逐渐下降,任将选人也多有不当,这些败相都将在此后明政权逐渐没落的过程中愈加明显。套用一句老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是一天之间就衰落的,露梁海战虽然辉煌,但已经是明帝国的最后几缕余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