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下来,左宗棠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还在西北地区栽种了大片的柳树。据左宗棠1880年奏报朝廷所称,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长武县,到甘肃省的会宁县,就栽种成活了26.4万棵柳树。此外,在甘肃其余各州栽种了约40万棵,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栽种了100多万棵,总数约有200万棵。
左宗棠为了用兵西北,修建了一条东起潼关,穿越河西走廊,直至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的道路,全长4000多里,人称“左公大道”。在“左公大道”的两侧,都栽种了柳树。于是,昔日荒无人烟的河西走廊上,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人们为了感激左宗棠,将他栽种的柳树尊称为“左公柳”。
柳树适应能力很强,在荒漠地带也能生长。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生命周期较短,一般寿命在20至30年之间,只有极少数能达到100年以上。100多年来,左宗棠栽种的柳树越来越少。民国初期,甘肃境内平凉至酒泉还有24.6万株左公柳,都已经长成合抱之木,可到了1935年,平凉就只剩下7978棵左公柳。为了延续左宗棠的精神,人们对左公柳进行保护、补栽,让它们能够继续挺立在西北地区。
在晚清时期,甘肃地方官员专程在古驿道上张贴告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在民国时期,甘肃省专门出台了《保护左公柳办法》,“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
1934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由北平出发,游历西北。那一年,西北地区发生罕见干旱。引发饥荒。老百姓为了果腹,不得不以柳树皮充饥。张恨水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
左宗棠栽种的左公柳,以如此独特的方式,与西北地区的老百姓产生了一种生死情缘,令人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