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晚清历史,左宗棠、李鸿章是绕不开的两个话题人物。他们曾经是朋友,却因为政见不同、利益不同反目成仇,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
1865年,左宗棠和李鸿章已经交恶了。可是,这一年左宗棠在一封《恳请收回节制三省各军成命》的奏折里,提到了李鸿章:“恐两广兵事,尚无已时,若得治军之才如李鸿章、蒋益澧其人,祸乱庶有豸乎。”意思是说,两广地区的兵事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如果能够得到李鸿章、蒋益澧这样的治军之才,祸乱就能很快得到解决。
蒋益澧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左宗棠在奏折里夸他几句,非常正常。左宗棠为什么会一并称赞李鸿章是“治军之才”呢?
我们得从头说起。
1865年,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率领残部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活跃,让广东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两广地区是太平军的策源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太平军在广东等地死灰复燃,将会再次做大盘强,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清廷任命闽浙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军务。浙江和福建本身就是闽浙总督的辖区,广东则是两广总督的辖区。清廷让左宗棠去督办广东的军务,一方面固然是方便带兵打仗,进剿广东境内的太平军;另一方面是代为调查处理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之间的矛盾。
当时担任两广总督的是满洲正蓝旗人瑞麟,担任广东巡抚的是湖南湘阴人郭嵩焘。瑞麟和郭嵩焘性格不合,相处得很不愉快,发生了督抚互相参劾的事情。
郭嵩焘是左宗棠的老乡、老朋友,又是儿女亲家。当初,左宗棠深陷“樊燮京控案”,差点项上人头不保。关键时刻,郭嵩焘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上下打点,积极奔走,参与营救左宗棠,他的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更是让左宗棠名扬天下。在郭嵩焘看来,左宗棠于情于理,都应该帮自己一把。
可是,郭嵩焘很快就失望了。因为左宗棠不但没有帮他的想法,反而连续上了4道奏折,批评广东军务上的失误,并归结于郭嵩焘不顾大局,“迹近负气”。在最后一道奏折里,左宗棠竟然含蓄地指出郭嵩焘有贪污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