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京华物语丨天坛祈年殿:北京曾经的最高建筑

《周礼·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在《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中,讲述了一段与北京城建城史有关的故事。七百多年前,刘秉忠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基于《周礼·考工记》之礼制,规划了中轴线,建起了元大都。从丽正门到钟楼,一条长约3.7公里、穿过元大都的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由此产生,一座举世无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拔地而起,这也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最后一座按既定规划平地创建的都城,更是中国都城建造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百余年后永乐迁都,紫禁城、皇城、内城重建,外城增建,这条中轴线逐渐延长,形成了如今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一线贯通的空间之轴和文化之轴,轴线两侧还分布着重要的坛庙建筑,从而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北京城。经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中轴线始终作为城市的灵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之中,与先农坛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的天坛,作为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形制最完备的祭坛建筑群。自1860年北京中轴线被相机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之后,天坛也留存有不少昔日的旧照。本期的京华物语,特别选取了《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中有关天坛的部分内容。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较原文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京华物语丨天坛祈年殿:北京曾经的最高建筑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刘阳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年7月版。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形制最完备的祭坛建筑群,其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

京华物语丨天坛祈年殿:北京曾经的最高建筑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分别用于“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这里共有22位皇帝举行过654次祭典。

祭祀之礼为中国古代五礼之首,其中,祭天更是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

《广雅·释天》曰:“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

《逸周书·作雒》记载:“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

天圆地方。圆丘,为圆形的坛;方泽,指以水环绕的方形的坛,象征四海环绕大地,也就是《周礼》中说的“夏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

战国之后阴阳学说兴起,“天”为“阳”,“地”为“阴”,阳属南方之性,阴属北方之性,故圆丘在南郊,方丘在北郊。

冬至开始,阴尽阳生,白天渐长,故被定为祭天吉日;反之,夏至则被定为祭地之日。同时,也形成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传统。

古人对祭祀天地极其虔诚,此即敬畏之心使然。但同时,也认为“神依人而行”,亦如《左传》中郑子产所云“天道远,人道迩”一样,也符合儒学人本观念中的“尽人情,合天理”。

明成祖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

明朝,从洪武十年到嘉靖初期皆为天地合祭。直到嘉靖九年,世宗修改为天地分祭,遂为嘉靖至有清一代制度。

京华物语丨天坛祈年殿:北京曾经的最高建筑

1937年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的配图。

1234...6全文 6 下一页
关键词:天坛,祈年殿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