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人物志 >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 是如何在白色恐怖下翻译出版的?(2)

早在1924年,年轻的侯外庐就结识了李大钊。1924—1926年间,他经常得到李大钊的关怀和教诲,并多次谈到《资本论》。李大钊为中国尚无一部较为完整的译本而感到遗憾。由于受到李大钊的鼓励和推动,侯外庐决心要翻译这部巨著。1928年,他在法国开始翻译《资本论》,到1930年回国前,共译完《资本论》第一卷的二十章。

侯外庐回到祖国后,结识了当时执教于中法大学的王思华,两人一见如故。王思华和侯外庐一样,也有一段受李大钊启蒙的经历。两人由于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比较接近的对《资本论》的研究基础,很快就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并相约合作,从头翻译《资本论》。为了让《资本论》第一卷尽快与读者见面,他们将这本著作分为上、中、下卷进行翻译。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 是如何在白色恐怖下翻译出版的?

侯外庐(左)、王思华

1932年9月,生活书店以“北京国际学社”的名义出版了他们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的上册。1936年6月,又以“世界名著译丛”的名义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上、中、下三册的合译本。侯外庐署名为“玉枢”,王思华署名为“右铭”。为了完成这个译本,侯外庐前后奋斗苦译了8年之久。他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动情地写道:“翻译《资本论》,对我来说实在是艰难。我以德文1928年第四版为依据,找来英文、法文、日文译本为参考,一个词一个词地推敲着前进。若没有神圣的动力,一个从德文字母学起的人,简直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后,侯外庐同时准备第二、三卷的翻译工作。他原打算与王思华合译,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合译。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下,侯外庐开始自己翻译。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先把《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地租部分翻译出来,但在这期间,他也没有放下第二卷的翻译。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侯外庐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大部分和第三卷地租部分的翻译。他把第二、三卷的译稿以及他的很多相关书籍都集中起来放在箱子里,托人将其带到延安。但遗憾的是,这箱译稿都毁于战火。只有第二卷的十五章译稿没有放在箱子里,得以保留下来。

在此期间,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另一个译本,译校者是吴半农和千家驹。但是,这个译本因印数太少和当时的动荡环境,其影响不大。商务印书馆原计划将这部著作的三卷全部推出,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压迫,全书的翻译出版计划最终被扼杀。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 是如何在白色恐怖下翻译出版的?

《资本论》第一个完整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从大佛寺开始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 是如何在白色恐怖下翻译出版的?

杭州西湖湖畔的大佛寺清静依旧。别说游人,就是杭州本地人,大多也不大清楚这里曾与《资本论》的一段翻译故事有过渊源。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资本论》的计划就是从这个大佛寺开始的。他们合作翻译《资本论》的历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史上的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

关键词:资本论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