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祥祖孙三代,几乎将毕生都奉献给了紫禁城,缔造了“香山帮”的传说。蒯氏家族是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的代表,他们是基层、一线的建设者,倾注心血将紫禁城建筑谱写入中国建筑史中。但是,他们也不是紫禁城的设计者。中国数千年积淀的思想观念、旺盛的皇权礼制,才是紫禁城的规划师。那些传承中华技艺、默默付出的无名工匠,才是紫禁城真正的创造者。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紫禁城城墙、左祖右社、主体建筑建成,标志着紫禁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大明会典》记载,紫禁城平面呈南北竖长方形,东西二百三十六点二丈(753米),南北三百零二点九五丈(961米),占地72万平方米,面积约等于内城面积的1/50;现存院落上百座,建筑980余座(其中90余座如今还保持明初的格局),房屋8707间,建筑面积163000平方米。
广义的紫禁城,除了筒子河包围的城池之外,还包括北部的万岁山、东南部的太庙、西南部的社稷坛,也包括与紫禁城功能、历史密切相关的西苑、东苑。西苑在紫禁城之西,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及其周边园林,为明朝初年在元朝大内太液池、琼华岛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三海沿用皇家御池的古称,统称太液池。中海西侧有万寿宫建筑群,明朝嘉靖皇帝遇刺逃生后,晚年常居于万寿宫。晚清光绪皇帝曾长期幽居于中南海上的瀛台。万寿宫亦称“西内”。
东苑在皇城东南部、太庙之东,永乐年间为皇家“观击球射柳”的场地,明宣宗在此修建了斋居别馆。东苑也称“小南城”“南内”。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先为蒙古人俘虏,释放回国后软禁于东苑。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在此大兴土木,形成中、东、西三路宫殿和众多亭馆。南内遍植四方所贡奇花异木,空地种上瓜蔬,注水于瓮,宛若村舍。春暖花开时,在此宴请内阁儒臣,太监作陪。明清鼎革之际,南内成了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多尔衮死后遭清算,王府改为普度寺,招待番僧喇嘛之用。南内偏西南部建有皇史宬,巨石大室,专门储存皇家档案,为现存无梁殿室建筑的珍贵标本。
1420年的那个冬天,姗姗来迟的紫禁城终于揭开了面纱。她将成为明清两代中华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光耀世界六百年的珍宝。
本文选自《故宫传》,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本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丨张程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