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是个经典的案例。现代化的基础是机器化大生产,其本意是要解放人类生产力,但是影片中的工人在流水线生产模式下,不但没有被解放,反而是被机器奴役了。资本主义以机器的节奏控制社会,个人只能服从并做出牺牲,要工作就没生活,想生活就没工作,这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
我们的城市空间也经常遭遇这样的矛盾和迷失。20世纪上半叶,纽约东哈莱姆区计划营建一个5万人的新住宅区,代价是要拆掉1000间商店。城市专家简·雅各布斯为此十分感念,她说:“一间超市足以取代邻里的三十家熟食店、水果摊、杂货店和肉铺……但是它无法取代三十个商店老板,甚至连一个也难以取代。”人们有了新的房子,却也一样地失去了生活。
《摩登时代》上映于1936年2月25日,那一年简·雅各布斯正好20岁,刚迁居到纽约还不到两年,在接下来的32年里,简·雅各布斯一直生活在这里。她完整地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二战妇女职业解放和战后城市更新,也即现代主义在美国兴起的整个过程。1955年初,简·雅各布斯正担任《建筑论坛》的编辑,在随着规划师埃德蒙·培根参观完费城更新改造的成果之后,她深刻意识到,现代主义大刀阔斧地建构出的戏剧性场面和壮丽景观,都只属于狭隘的美学范畴。犹如机器对个人生活的摧毁一样,当时盛行的现代城市规划思路,将很多杂乱但充满活力的城市片区定义为无可救药的贫民窟,进而将它们整体清除。但是新的街区并没有在牺牲旧事物之后获益,反而是失去了城市最重要的东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