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 历史影像 >

“北漂”毛泽东 如何一步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2)

当时,李大钊正对北大图书馆进行现代化改造,报纸阅览室由此成立。这里订阅了15种国内外日报,设置了长桌条凳便于阅读,墙上还贴有安静阅读、不准将报纸带离阅览室等要求。踱步思考的教授、认真阅读的青年学生,成为新型图书馆的标志景象。

“北漂”毛泽东 如何一步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北大红楼旧址复原的第二阅览室。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但是我并不灰心。”毛泽东曾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回忆,这期间,他常常与“奋斗社”的负责人、北大学生朱谦之一起,讨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前景。

借工作便利,毛泽东广泛阅读,除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还接触了大量西方思潮中的先进思想。李大钊收集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正在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毛泽东,获得了直接向李大钊请教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机会。

“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我在这方面发生兴趣,陈独秀也有帮助。”

工作之余,除了旁听感兴趣的课程,毛泽东还报名参加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以及“平民教育讲演团”等活动。他也因此与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结下深厚情谊,不仅获得了其在生活上的资助,更在新闻学理论与知识以及如何办好报纸等方面有所学习。

“北漂”毛泽东 如何一步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1919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向55人颁发听课证书,毛泽东的名字出现在32名“得听讲半年之证书者”名单上。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1919年3月,母亲病重的消息从湖南传来,毛泽东不得不返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侯且岸认为,正是由于在京期间受《每周评论》的熏陶,以及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经历,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很快创办了《湘江评论》。这份报纸从名称到栏目设定,都与《每周评论》有相似之处,甚至最负盛名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也颇受《庶民的胜利》影响。

“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呼吁中国要实行“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认为“压迫愈深,反动(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同时,第一次提到并赞颂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胡适当年看到该文章后拍手叫好,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予以称赞,“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慈悲庵

带队宣传驱张运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坐落于北京西城的慈悲庵,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游息之地,到了民国便承载了革命活动的重要作用,李大钊、邓中夏、周恩来等人均来此召开过秘密集会。

一张在慈悲庵山门外古槐下的合影,记录了毛泽东第二次进京的足迹。

照片拍摄于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罗章龙、邓中夏及当时在京的辅仁学社成员共同来此,商讨“驱张运动”有关事宜。这是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张珍贵照片之一。

“北漂”毛泽东 如何一步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左四)同“辅社”成员在慈悲庵前的古槐下合影。知道视频截图

关键词:
 

今日推荐

今日头条

加载中...

老照片